规模化种植的菜心基地,科技滴灌助力绿意盎然。
通过创新完善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将红利转化为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宁夏菜心”凭借卓越品质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占香港夏季市场份额的90%以上,成为香港市民的首选菜;
“中卫硒砂瓜”热销全国,品牌价值飙升至35.98亿元,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37位;
通过26批次、总量超130吨的冷凉蔬菜空运直供迪拜,以及中卫市沙坡头区1200吨彩椒成功出口哈萨克斯坦,宁夏农产品在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中东和中亚等新兴国际市场。
依托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系统化推进,结合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和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构建,并持续强化绿色科技应用,宁夏这个塞上菜园正在源源不断地将更多凝聚着生态智慧与科技力量的“宁”字号珍馐,奉献给世界。
“中卫硒砂瓜”热销全国,品牌价值飙升至35.98亿元。
“黄金走廊”贯通南北,四大格局筑就“高品质菜篮子”新基座
我区充分发挥西北内陆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将“冷凉”气候特征转化为高品质蔬菜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弥补了远离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带等主要消费市场的区位劣势。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准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成效显著,现已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贺兰县立岗镇蔬菜基地,工人们收割菜心、芥蓝,38小时内便可运抵香港市民餐桌。“严格把控品质,使宁夏菜心占夏季香港市场90%以上的份额,成为“高端金字招牌”。贺兰县、永宁县、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中宁县、固原市原州区等产区是全国蔬菜规模化基地,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产业链构建、订单化生产支撑了外销渠道建设。”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日光温室与大中拱棚设施的合理布局,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与季节性均衡供应。其中夏季集中上市的冷凉蔬菜有效缓解了南方地区夏淡市场供应缺口,在保障“菜篮子”工程稳定运行、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2024年,设施蔬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得益于充足的光照资源、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及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即使在冬季也能稳定生产优质番茄、辣椒、黄瓜等蔬菜作物,经济效益显著。”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杨作义说。
驱车西行,进入中卫香山地区,成片的硒砂瓜在烈日下呈现出墨绿色的光泽。“这里的瓜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和充足的光照,不仅口感沙甜,还富含硒元素。”瓜农孙虎轻拍着瓜体,自豪地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卫硒砂瓜”凭借其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品牌估值已达35.98亿元,位列中国果品区域品牌排行榜第37位。与此同时,“宁夏蜜瓜”系列产品,如莎妃、都知果等品种,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品质提升,也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这些优质瓜果共同构成了宁夏西甜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视线转向六盘山麓,固原市原州区的万亩西兰花基地宛如绿色的海洋。高海拔赋予这里更长的冷凉期,成功培育出彭阳辣椒、西吉西芹等优质蔬菜产品。“南方七八月高温湿热,正是我们高原夏菜大量上市的好时候,品质好,特别受欢迎。”固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介绍,2024年,该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6.63万亩,产量突破195万吨,这片独具“冷凉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区,已成为保障南方高温季节蔬菜市场稳定供应的重要生产基地。
截至2024年,全区冷凉蔬菜产业播种面积305万亩,总产量突破796万吨,充分彰显了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与显著效益。通过打造贯通南北、辐射国际的农产品流通大通道,宁夏已成功实现从区域性“菜园”向国际化“菜篮子”的战略转型,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及中亚等地。
固原市原州区姚磨万亩冷凉蔬菜基地。
“共富密码”激活乡土,千丝万缕织就富民增收幸福网
产业兴,乡村旺,农民富。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深藏于一套创新完善、联结紧密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之中。这串“共富密码”,正将产业发展的红利,化作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和公司签了订单,种什么、怎么种、啥价格收,合同写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不怕菜烂在地里卖不掉。”青铜峡市种植户李志喜说。
如今,深圳百果园、广东东升等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及本土崛起的穹顶、夏能等新型经营主体,与本地合作社、农户已形成紧密联结。这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是宁夏最普遍、最核心的联农纽带。2024年,全区订单生产面积已超1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0%,通过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有效降低了小农户的市场风险,保障了农民收益的稳定性。
“订单农业”筑牢利益基石的同时,也让“土地流转+务工”的模式成为拓宽增收的重要渠道。企业、合作社规模化流转土地支付稳定租金,同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大量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孩子,又获得可观的工资性收入。
而更深的联结在于“村企共建”。在西吉县火集村,探索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蔬菜企业。“村集体有了分红,就能给村民办更多实事,修路、搞文化活动、帮扶困难户,大家的劲头更足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兴奋地说。这种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让村集体经济壮大和乡村建设有了源头活水,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三方共赢”。
2024年,全区冷凉蔬菜产业一产产值高达243亿元,直接带动70.6万农民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是“共富密码”有效运转的最佳印证,清晰地勾勒出冷凉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力量。
“绿色密钥”解锁品质,科技之光筑牢舌尖安全新防线
当“宁夏菜心”的清甜爽脆、“中卫硒砂瓜”的沙瓤甘甜、“高原西蓝花”的鲜嫩紧实赢得大江南北乃至国际市场广泛赞誉时,其卓越品质与安全性的核心保障,正是依托绿色生态理念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绿色密钥”。
“看,这些活蹦乱跳的蚯蚓,就是我们地里的‘生态工程师’。”走进贺兰县习岗镇新平园区,甜瓜种植户屠彦玲介绍的是正在大力推广的“蚯蚓生物技术”和“零化学农药、零化学肥料、零化学激素”管理的“三零”绿色生产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土壤更健康,病虫害自然减少,蔬菜品质和风味也更好。今年全区新建了31个这样的绿色标准园,面积不断扩大,这就是我们高品质蔬菜的生态根基。”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广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绿色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化学农药依赖,确保产品农残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经受住了供港蔬菜的高标准考验,赢得了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的信任。
有了技术底座,如何节本增效便成了关键。在干旱少雨的宁夏中部,每一滴黄河水都弥足珍贵。滴灌、喷灌及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不仅实现了精准灌溉按需施肥,更实现了亩均节水节肥、节本增收500元以上的显著效益,在保障“菜园子”丰产的同时,也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
每一份走出宁夏的蔬菜都带着一张“电子身份证”。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和物联网追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防火墙。绿色技术的推广,铸就了“宁夏菜”的金字招牌,让塞上的清新鲜美,不仅热销国内高端市场,更自信地远渡重洋,在迪拜等国际市场上赢得好评。品质与安全,已成为宁夏冷凉蔬菜驰骋全球市场最硬核的“通行证”。
塞上风起绿潮涌,菜园香沁四海通。从黄土高原的广袤农田,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货架,再到迪拜的国际餐桌,宁夏冷凉蔬菜产业这条精心打造的“黄金产业链”,在共同富裕理念的引领和绿色科技的驱动下,正展现出愈发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