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门村红葱交易市场人来人往。


山门红葱供不应求。

11月的海原县,天高云淡。走进海原县海城镇山门村的红葱交易市场,一股独特的辛香扑鼻而来,宣告着这片土地的与众不同。山门村村民站在农机翻过的土地上,弯腰熟练地挖出一丛丛深绿近紫的红葱,抖落泥土、分拣、捆扎。不一会儿,一捆捆壮实的红葱便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A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生金” “祖祖辈辈都种红葱,少说一百年了”
“今年红葱行情好,我家一共种了30亩,预计总产量能达30吨!”54岁的高风中直起腰擦了把汗,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他和妻子李玉花带着几位帮工的乡亲,抢在土地封冻前,将一年的希望全部收获“归仓”。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不仅来自风调雨顺,更源自山门村百年传承的种植技艺与这块土地对红葱的独特馈赠。
“山门村拥有超过百年的红葱种植传统,红葱早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山门村党支部书记马飞介绍。
这种传承,在高风中和李玉花家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我家祖祖辈辈都种红葱,少说也有一百年了。我和风中结婚30年,就种了30年。”49岁的李玉花利落地捆着红葱。对他们而言,红葱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家族记忆与情感的载体。
谈起红葱种植,山门村村民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话语体系。他们亲切地称用于繁殖的葱苗为“葱儿子”。每年农历六月,当上一季红葱收获后,村民们便会精心挑选出健壮的“葱儿子”,重新栽种下去。这些“葱儿子”在土里安然度过寒冬,积蓄力量。待到第二年四月,春回大地,它们便被重新挖出,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周期。
“这就叫‘生生不息’,本地的老品种和传统的留种方式是山门红葱品质的‘根’。”山门村村民杨生元说。
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造就了山门红葱独一无二的品质:葱白瓷实,葱叶紫红,香味浓郁,辛辣味十足,尤其适合炖肉、炒菜,是去腥增香的“点睛之笔”。此外,因耕作地质层薄,山门红葱根系长能扎入岩层,广泛吸纳岩层富含的各种微量元素,才形成了这独特的风味。
这片绵延7000亩的葱郁,绘就了山门村金秋最动人的丰收画卷。据初步统计,今年山门村种植红葱的农户占当地常住户的61%,预计总产值将突破1620万元。一根小小的红葱,正成为驱动山门村及周边区域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B
从“小打小闹”到“万吨”产业 “规模上去了,收入才能翻着跟头走”
在山门村的成功实践下,过去的“小打小闹”已发展成为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大产业”。山门村像一颗强劲跳动的心脏,将红葱产业的活力,辐射到邻近的堡子村、高台村,共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红葱产业带。
“整个片区的红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万亩,总产量朝着万吨级别迈进,带来的综合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马飞指着连片的葱田,信心满满地说。规模化种植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形成了集聚效应,吸引了八方客商,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
在这片火红的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敢于投入、善于经营的种植大户。村民杨生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今年种了70亩红葱。“辛苦是辛苦,但看这长势,再想想收益,觉得一切都值了。规模上去了,收入才能翻着跟头往上走。”规模化经营让他对市场波动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产业的繁荣,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高风中算了一笔账:“光是种葱,一年就能有10多万元收入。农闲时还能跑跑运输,再挣一份钱。”他和妻子三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奋斗,将4个孩子都培养成才,走出了大山,而红葱带来的稳定收入,是他们支撑家庭、培养下一代最坚实的保障。
C
从地方特产到远销四方 “山门红葱名气大,根本不愁卖”
清晨,山门村的红葱交易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本地收购商李正山开着货车穿梭其间。他从事红葱收购已有十几年,亲眼见证了山门红葱的市场之路越走越宽。
“山门红葱名气大,品质硬,根本不愁卖!”李正山一边检查葱的品质,一边说,“以前红葱主要在海原周边县区卖,现在已经卖到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有山西的客商直接开车到地里收葱。”
客商杨小龙连续3年来山门村采购红葱,“这葱够香够辣,用来炖羊肉、炒肉才够味,吃过的人都忘不了。”杨小龙说,山门红葱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是抢手货,价格连年看涨,但依然供不应求。
这张“香辣名片”,正以其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口味,突破地域限制,俏销西北市场。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价格稳步攀升,让山门红葱从地方特产真正升级为备受追捧的区域品牌,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活水。
“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卖原材料,”马飞说,“村里正在考虑如何延长产业链。比如,能不能建立清洗、分拣、包装流水线,提升产品附加值?能不能尝试开发红葱酱、红葱干等深加工产品,让山门红葱走得更远!”
海城镇相关负责人更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从工厂化育苗,全程机械化,以及打造红葱‘三品一认证’上出发,保护好‘山门红葱’这个品牌,争取打造西北红葱‘第一镇’。同时,也要继续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打造产业链,确保红葱品质百年不变。”
对于高风中、李玉花这样的普通种植户而言,未来的期望则更加朴实而具体。他们希望风调雨顺,希望这条由祖辈开辟、后辈坚守和拓展的红葱之路,能够越走越宽广,让子孙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份来自家乡的独特辛香。
夕阳西下,一天的劳作接近尾声。高风中家门前,红葱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的辛香愈发浓郁。这香气,浸润着百年的耕作汗水,承载着农民火红的日子,也飘荡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希望。海原山门红葱,这个根植于黄土的“火红”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书写着更加富足美好的明天。(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牛宝林 杨月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