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推荐
节约风尚 财富“省”出来
2020-09-09 09:45:47   
2020-09-09 09:45:4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它在经济学中直接涉及的是降本增效。

  在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最大化发挥效益;在乡村大棚,各项节能技术的应用,让种植省心省成本;在节水型高校建设中,生活污水实现“新生”;在电力改造中,节能减排的效果,相当于植树造林。

  在日常生活中,循环利用、绿色出行,节能环保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实现产值最大公约数

银川经开区已处置闲置低效土地2161亩

  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有限公司,利用现有生产厂房直接安装生产设备,目前已建成多条生产线;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7GW的封闭式车间的前身,是一家撂荒多年的“僵尸企业”的闲置土地……今年以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效利用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之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园区就有现成的厂房,大大减少前期投产准备工作。”智能终端产业园企业臻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勇说,公司仅用了几个月就实现投产。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在土地利用上做“除法”:一方面,通过收回收购闲置低效土地及厂房引进,嫁接优势优质项目,督促闲置低效土地企业有序退出,有效盘活利用了一批闲置低效土地;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土地供给,针对轴承小镇、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聚集型“园中园”的项目生产需求,建设标准化、定制化厂房,实现资源集中高效利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目前,智能终端产业园15家落户企业分割282亩厂房,全部达产后预计产值100亿元,平均亩产值将超过3500万元;引进的3GW高效单晶电池、石墨烯三元正极及导电浆料等项目,按生产个性需求定制化的建设厂房建筑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前途较好但因经营不善而停产的企业,银川经开区则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合作招商、部分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置换成一批高科技、高效益的项目。今年已收回银星能源118.6亩低效土地,同时促成银星能源与东方电气项目合作,化解低效土地222亩,闲置厂房3万平方米。

  当园区企业自由土地利用率不高时,银川经开区“腾笼换鸟”,促成企业之间低效土地转让,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实现转型升级。顺宝钢结构、中田特种车辆公司转让土地及旧厂房用于中太镁业公司新项目的建设,直接化解闲置低效土地约344亩,厂房等建筑面积约43000平方米。

  “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产值最大公约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梳理闲置低效企业235家,处置闲置低效土地约2161亩;盘活闲置低效企业37家、闲置厂房26万平方米,收回土地4200余亩。(记者 赵磊)

邻居交换闲置物品 “共享单车+公交”出行

节约风气“拍了拍”银川市民

013.jpg

在银川市金凤区黄河路湖畔嘉苑北门口的共享助力车停放点,市民准备扫码骑行。

  和很多尚未成家的年轻人一样,95后的银川市民小张,一日三餐几乎靠外卖。“以前下单只考虑爱不爱吃,一不小心就点多了。更有时候为了凑单优惠,撑到翻白眼还剩一大堆。”

  自从被餐饮节约“拍了拍”后,小张发现外卖平台上悄然推出“小份菜”,特别适合自己。

  小张还开始和同事一起拼单,两周下来,外卖费省下了200多元。尝到甜头的小张连外出就餐也开始精打细算,“各种团购App上不乏各类餐厅的优惠券,一顿下来可比单点省不少!”

  “上有老、下有小”的何女士,日常消费贯穿勤俭持家的智慧:衣服可以反季买,日用品趁着“双11”等电商特惠。她还巧用“二手网”,比如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可以和同桌家长拼购。家中来不及用的健身卡等闲置物品,可以在朋友圈和小区微信群上发布消息。“和邻居朋友互相交换闲置物品,各取所需,不仅能给家里开源节流,还更有人情味,何乐而不为。”

  节约有道,“宝爸”也有心得。“我现在工作日出门基本不开车,上下班有时骑共享单车,有时乘公交车。绿色出行,不仅避免了堵车烦恼,节约成本,还能锻炼身体。”家住金凤区湖畔嘉苑小区的薛先生说,随着共享助力车遍布城区,他和家人出行采用“共享单车+公交”的模式。“拿上个月来说,我大概节省了500元左右油费和停车费。”薛先生算了一笔账,“赶上搞活动,30元就能骑一个月的共享助力车,这可比开车划算太多”。

  在银川,像薛先生这样绿色出行的人群越来越多。绿色环保、扫码即走的共享单车、助力车逐渐成了市民的代步工具,特别是一些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锻炼的中青年上班族。

  家住兴庆府大院的王先生,每周末都会骑着共享单车到市内开放式公园,带着儿子锻炼。“之前我都在健身房,现在带着孩子一起户外运动,比起室内健身更有趣味,还省下了办健身卡和买私教课的钱。”不久前,王先生又添置了一辆折叠自行车,除了能陪儿子骑行外,平日就把自行车放在车里的后备厢。开车出门办事,把车往就近停车场一停,再骑折叠车去附近地点。“不用麻烦再找车位,能锻炼身体,还能省下不少油费。”(记者 王婧雅 文/图)

科技“点金” 降本增效

手机“遥控”大棚 精准优质种植

015.jpg

宁夏农科院枸杞研究所有限公司试验基地里的智能化装备。

  蔬菜无需栽种于土壤,产量却可达常规种植的3-5倍;灌溉和施肥无需人工劳作,由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完成,比大田漫灌节水70%-80%;种植空间不只限于平面,还可垂直立体,土地节约高达80%;打农药有无人机,大棚采摘有机器人……

  智慧农业不仅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最强“大脑”,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走进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园区,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大棚,却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我们在蔬菜大棚内,安装有各类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数据。”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介绍,2017年,合作社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机,通过电脑控制,实现了肥料的配比和灌溉的自动化,“只要在手机下载个App,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相应的管理。”

  蒋洪波说,以前农民种菜,靠的是两条腿,在各个小棚大棚间来回跑。如今智能化管理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成本,1个人管几个大棚,游刃有余。”蒋洪波分析,智能化让种植管理更精确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证:“以前菜农种菜全凭经验,运用物联网的蔬菜种植,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

  每个大棚里的数据,通过传感器传到后台,不仅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对于规模化种植来讲,还可有效减少人工投入。蒋洪波说:“物联网技术‘种菜’,产量可提高20%,1亩地最少可节约劳动成本500元-800元,以西红柿为例,1亩地可增收1300元左右。最主要是品相好,目前我们的蔬菜进入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城市的超市,价格比以前翻了不止1倍。”

  近年来,从田间到“指尖”,智慧农业推动了我区农业生产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在宁夏农科院枸杞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试验基地,智慧农业应用于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和质量追溯体系。公司总经理张小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肥一体化每亩地可增收干果24.5公斤,增效2450元,540亩地增效130万元;智能化装备,从开沟定标到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机械喷药,每亩地可节约成本700元,300亩地可节约成本20余万元;质量追溯体系主要用于90座种苗繁育温棚,每株苗售价比市场价高0.5元,共增收50万元,再延伸到田间管理,100亩地年产干果3.1万公斤,每公斤增收5%,共增收15万元。

  “科技点亮的智慧农业,让农活也变得轻松。”张小波说。(记者 张瑛 文/图)

国网宁夏电力推进“电能替代”

采暖季减排效果相当于植树50余万棵

<p>  打好电能替代“组合拳”。截至目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投建公用充电桩410台,年内将再新增178台。</p>

打好电能替代“组合拳”。截至目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投建公用充电桩410台,年内将再新增178台。

  “冬天,孩子们在教室里不用穿羽绒服,室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采暖效果确实不错。”在谈到去年冬季学校取暖情况时,银川市贺兰县五星小学教师胡瑞娟说。

  此前,该校使用小型燃煤锅炉供暖,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供热效果不佳,能源转化率低等问题。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在该校开展“煤改电”试点项目建设,应用聚合能一体机光电供暖设备,替代原有小型燃煤锅炉,每年可节约标煤95吨。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全力对接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校园“电能替代”。

  平罗县通伏小学原使用燃煤锅炉供暖,年运行费用34.64万元,供暖管网老旧。“电力部门不仅服务周到,还想方设法帮我们节约用电成本。” 石嘴山市平罗县通伏小学副校长高彦红说。中宁县大战场中心小学是一所移民吊庄地区的农村小学。去年国网中卫供电公司在该校实施电能替代,“烧煤老炉子”变成了“电采暖”,老师们不用再担心老旧炉子“罢工”了。

  为减少改造成本,该公司结合宁夏地区峰谷电价政策,采用固体蓄热一体技术,在保证供暖温度的同时,无需增加锅炉房改造成本,完成供暖改造,年运行成本降低至20.68万元。目前,已实施26所学校电采暖项目,其中供热托管学校7所。

  国网宁夏电力积极响应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电能替代。国网银川供电公司深挖电能替代潜力,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加快智能楼宇和电动汽车电能替代工作,国网固原供电公司推进电采暖、煤改电、电排灌、农业辅助动力电等22类电能替代业务,国网吴忠供电公司推动供电辖区农村需求转化为替代项目。

  截至目前,国网宁夏电力已实施“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项目75个,在全区实施各类电采暖项目47项,总供暖面积15.2万平方米,每采暖季新增用电量1154.4万千瓦时,替代标煤3671吨,减排二氧化碳9152吨,相当于植树50.15万棵。(记者 鲁延宏 文/图)

合同节水:雨污水“变身” 省出水资源

  近日,一场新雨过后,记者在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内惊喜地发现,当接连下雨或会引发城市内涝,雨污水被“嫌弃”时,这里的雨水成了宝贝。

  在学校铭德苑E楼的后方,分布式污水雨水处理中水回用一体设备正在安装中,调节池已经建设完毕,日处理量将达120立方米。负责施工的牛工程师告诉记者,储水量为70立方米的雨水池建好后已经收集了3池,并且都用到周围的绿地绿化中,而这仅仅是一栋楼约1300平方米的屋面水。

  2019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近年来,常规的节水器具普及、杜绝跑冒滴漏、限额用水、计划用水管理、用水监测平台等节水措施已经在校内陆续开展。

  如何在节水型高校建设中,挖尽用水潜能呢?2019年初,该校通过向自治区水利厅申请节水专项资金,开展了宁夏高校分布式污水雨水处理回用合同节水试点项目建设。作为合同节水服务企业,宁夏元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日处理能力120方的污水处理站1座,以及配套设备并提供服务。其处理后的中水水质符合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以满足学校部分绿化区用水需求,降低新鲜水消耗。

  “按照合同约定,在合同节水服务期内设备的运行维护费、设备运行电费、污水处理淤泥费等费用均由公司承担,因此,按照每立方米3.21元的自来水费算,学校前5年每立方米水可节约3角钱,后5年节约9角钱,10年后设备所有权、使用权归学校。只需支付每方水1.2元的运维费用,就能节省更多的新鲜水费。”宁夏元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范永杰说。

  通过测算,北民大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约2.24万立方米,生活污水经再生处理后,大部分中水可以重新回用,中水回用率均达到85%以上。 同时,污水排放的减少也减轻了市政污水厂处理厂的负荷,而中水绿化灌溉,又能够使污水中的氮、磷通过植物的吸收得以在自然界良性循环,保证了植物的生长需要,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自治区水利厅城乡供水和节水处有关负责人说,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宁夏地区,实施合同节水相当于开辟了“第二水源地”,对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 裴云云)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