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助力农民发展养殖业。
四月春暖,百花争奇斗艳,绿意愈加浓烈,生机溢满山川。
行走在固原市原州区,桃柳明媚,阡陌交错,屋舍俨然,一道道覆膜在梯田塬地铺陈,美丽原州扑面而来;集市商贾往来,牛羊补栏交易,田间地头栽树播种,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踏着春的脚步,金融部门推行整村授信,增加信贷额度;信贷员进村入户办理贷款,指导人们开通手机App;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上门开展“扶贫保”服务……
脱贫富民靠产业,产业发展靠金融。近年来,原州区着力解决脱贫富民中“三农”发展资金不足和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产业、扶贫等政策的叠加效应,探索建立了“产业引领+能人带动+财政支持+金融帮扶”的新型金融扶贫模式。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产业发展本钱更足
4月27日,在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张易支行,张易镇宋洼村三组村民谢成功正在柜台取款。2019年,谢成功贷款5万元,承包了30多亩地种植青贮玉米,又购买4头基础母牛。经过一年多发展,种植、养殖双轮驱动,如期圆梦脱贫。
“金融扶贫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按照我家现在的发展势头,3年后能赚10多万元。”谢成功开心地说。
今年第一季度,张易支行发放支农贷款300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群众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
原州区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成立乡村两级信用协会,探索出“631”评分法,对建档立卡户进行评级授信,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支持发展产业。
“以综合诚信评价60分、家庭劳动力30分和人均纯收入10分为主要量化指标,分A、B、C三个信用等级,对建档立卡户进行评级授信。”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丁伟说。用信用资本代替实物资本,解决了农户贷款无担保、无抵押问题。银行根据评级授信结果,对建档立卡户发放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
“老百姓能贷款,买牛羊发展产业也就有了资本保障。”开城镇副镇长马治强说。
开城镇有16个行政村8300多户,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群众养牛传统,依托金融扶贫种饲草、养牛羊。
经过5年发展,如今开城镇牛饲养量已超过万头,实现村村有养殖、户户有牛羊。
今年,开城镇再获金融扶贫贷款2亿多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原州区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增强贫困户的信用,降低了贷款门槛、缩短了申贷时间、延长了贷款期限、提高了贷款的便利度和获得率,扩大贷款覆盖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实施,贫困户自主脱贫致富能力稳步提升。
原州区实现脱贫出列后,续接乡村振兴,金融扶贫从小额信贷转向整村授信,将建档立卡户信贷额度增加至5万元。
“整村授信后,老百姓贷款、还款更加方便快捷。”丁伟说,今年该行在71个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打通支农贷款最后1公里,推动“随心贷”在农村普及。银行计划在3年内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共发放扶持产业发展贷款50亿元。
截至3月底,原州区累计向辖区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4934笔27.8亿多元,贫困户贷款余额10亿多元,贷款覆盖率78%,户均5万元。
从“漫灌”到“滴灌” 贷款发放更精准
春播进行时,原州区彭堡镇姚磨冷凉蔬菜育苗基地,45万株西兰花苗翠绿欲滴,染绿整座大棚。无土栽培的黄瓜顶着花骨朵挂满藤蔓,乒乓球大小的西红柿一簇簇的,菜农夏志秀等人在大棚里忙着搭架、浇水。
彭堡镇是原州区冷凉蔬菜主产区,共有3.4万亩,涉及12个行政村。今年,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彭堡支行放贷1.9亿元,支持冷凉蔬菜产业和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计划种植冷凉蔬菜1410亩,带动200户农户一起发展。”众丰合作社理事长王升戴着草帽,指挥菜农在大田里忙着栽种甘蓝、包菜、西兰花。
春季生产,王升在银行贷款500万元,用来集中统一购买生产物资、育苗,支付人工工资,确保产业顺利发展。
原州区按照绿色、特色、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围绕“1+4”特色产业模式,发展小杂粮、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和特色种养,并实施“5·30”倍增计划和“四个一”工程,促进资金投入方式由“普雨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原来自己种地,遇到旱情不但没有收成反而赔本。土地流转集中耕种,亩均纯收入800元。”张易镇田堡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振兴和妻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夫妻二人外出务工,年收入6万多元。
田堡村村民张斌把家里4亩土地流转后到固原打工,妻子罗秀花到淀粉厂务工,夫妇俩一年轻松收入8万多元。
今年开春,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向汉兵淀粉厂发放贷款2000万元,支持企业带动农户发展。
宁夏汉兵淀粉厂是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白汉兵是当地致富带头人。春季生产支农贷款发放到位后,白汉兵第一时间在田堡村流转8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受益农户154户。
目前,原州区共有淀粉企业6家,农商行共放贷1.05亿元,并通过降息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人致富。
原州区通过“致富带头人+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等帮扶带动方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贫困户“扶贫保”全覆盖贷款发展产业底气更足
2018年,寇庄村遭遇不同程度旱情,导致青贮玉米减产,保险公司定损后,每亩理赔400元,全村共获得赔偿金400多万元。
2019年,张易镇闫关村马阿旦饲养的9头牛意外死亡,一次获得保险赔偿金8万多元。
原州区通过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的办法,兜住贫困户因灾因病因意外返贫、产业因风险受损的底线,提高抗风险能力,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春季牲畜补栏,养殖户杨孝贵贷款200万元,前往新疆购进牛犊和基础母牛,保险公司上门办理保险手续。
杨孝贵曾以15万元贷款养牛起家,目前已饲养牛400多头,带动当地20多户贫困户养牛致富。
“有了财产保险,贷款安全有了保障,老百姓发展产业更有底气。”张易镇党委书记田玉铭说,保险护航产业发展,银行放款也放心了。
原州区与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公司合作,采取“政府补贴+保险公司让利+农户自筹”方式,积极开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和优势特色产业保险,实现了贫困户“扶贫保”全覆盖。
“扶贫保”由政府承担保费,为建档立卡户购买家庭成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家庭成员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固原分公司总经理王克刚解释,家庭成员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偿后需个人担负的医疗费用,直接纳入理赔范围,并按理赔规则按比例进行理赔报销。
2019年,中国人寿固原分公司共给932人次赔款726万元,年人均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费25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45元。
从2019年起,意外保险由每户保额9万元改为每人保额3万元,特别是大病补充保险,报销比例可达70%以上,报销额度最高10万元。
政府市场农户互动解决银行不敢贷问题
张易镇闫关村养殖户袁银科新建的牛圈里,牛犊撒欢,育肥牛膘肥体壮。
2016年,55岁的袁银科借助金融扶贫贷款,扩大商品牛饲养规模,采取“年前贷款购牛,年底出栏还款”的方法,实现滚雪球式循环发展。
短短5年,袁银科牛圈里的牛增加至100多头。“除了自己养殖赚的钱外,政府实施‘见犊补母’和饲草料补贴政策,额外纯收入15万余元。”袁银科说。
“截至目前,原州区已投入风险补偿基金8178万元。”原州区财政局金融办公室主任马静说,通过对建档立卡户扶贫小额信贷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由政府和银行按8:2比例共同承担贷款损失,切实解决银行不敢贷问题。
在金融扶贫推进中,原州区通过设立区级风险补偿金,与银行贷款额度挂钩存入各银行,专项用于建档立卡户扶贫小额信贷损失补偿。并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存放与开户、大额存单存放和银行信贷规模挂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今年,固原农村商业银行计划放贷15亿元,把养殖户信贷额度从5万元增加至10万至30万元,并对18岁至65岁村民实施信用贷款。
随着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原州区通过开展“三信”创建活动,对信用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命名表彰,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激发群众利用信贷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原州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强、信心更足,扶贫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变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三方互动格局。(记者 剡文鑫 文/图)
“扶贫保”全覆盖。
信贷支持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大棚蔬菜陆续上市。
龙头企业机械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