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图片头条
聚力一村一品 助推乡村振兴
2022-01-27 09:55:16   
2022-01-27 09:55:16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培育“一村一品”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我区各地加快形成“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产业、多村一品”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了产业质量和效益。本版聚焦“聚力一村一品  助推乡村振兴”主题,故事化反映我区各地立足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人力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有效探索。

西吉县北台村

肉牛拉动“幸福快车”

<p>  饲料加工实现自动化。</p>

饲料加工实现自动化。

  “已生产两头牛犊,还有14头待产。按照每头牛犊市场价7000元计算,去年已经收入1.4万元。”近日,西吉县什字乡北台村养殖户马小鹏,看着牛犊在牛舍里撒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在外务工的马小鹏回到老家,借助政府产业扶持政策,贷款20万元,开始养牛。6年来,马小鹏勤学养殖技术、销售和防疫知识,从起初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牛越养越好,肉牛存栏达到120头,年收入50多万元,成为北台村有名的肉牛养殖大户。

  “原来啥品种都养,效益低。这两年,只饲养西门塔尔肉牛,每头牛净利润4000元左右,收入稳定。”马小鹏掌握肉牛饲养技术后,连年扩大养殖规模,2021年又投资300多万元,在村东头新建现代化养殖场。

  “采用智能化、科学化养殖,计划3年收回投资。”马小鹏信心十足地说。北台村曾经是西吉县“挂号”的重点贫困村,自2014年以来,北台村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实现“逆袭”,当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脱贫户李存从两头牛养起,现在饲养肉牛10头,年稳定收入5万多元。村民马新平将家里30多亩地全部种植玉米,采用机械化耕作,形成种植、养殖良性循环发展,30头肉牛每年给他带来10万元收入。

  如今,北台村玉米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00多亩增加到6500多亩,肉牛饲养量从2014年的600头增加到6800多头,常住户户均养牛30头。

  “去年全村出栏肉牛1500头,按照每头牛销售收入2.5万元计算,能收入3750万元,人均收入2.5万元。”北台村党支部书记马存珍说。这些年,北台村村民从养牛中尝到甜头,主动改变“小而杂”的传统方式,按照“一村一品”,集中精力发展肉牛产业。

  牵住产业的“牛鼻子”,北台村总能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2021年,北台村借助乡村振兴东风,对肉牛产业扩量提质,邀请农牧专家进村传授疾病预防知识和养殖技术,借助中国移动固原分公司帮扶力量,在养殖区安装摄像头,对肉牛生长、进食、产犊进行监控,为牛建立档案资料,推动肉牛产业向“数字化”迈进。

  “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牛的一切动态,随时随地了解牛的状况。”马存珍介绍。(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大武口区隆惠村

菇棚里来了“及时雨”

<p>  隆惠村新民社区“沐恩巧媳妇”魏凤娟直播带货。</p>

隆惠村新民社区“沐恩巧媳妇”魏凤娟直播带货。

<p>  隆惠村村民在菇棚里劳作。</p>

隆惠村村民在菇棚里劳作。

  在24号菇棚里,用橡皮管给地上洒水保湿,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村民谢文婷和同伴驾轻就熟,“镇上专门请老师给我们培训了两个月,种香菇的基本操作都熟练了”。

  但用电脑控制喷淋给培养架上的培养基洒水,让谢文婷犯了难——控制喷淋的视频监控室建成投用后,她看别人操作过几次,那些花花绿绿的按钮看得她眼晕。

  香菇种植,保持湿度很重要。捯饬了一阵,喷淋没动静,她不好意思地拨通了村干部的电话。

  隆惠村党支部书记朱兵兵、书记助理王永泉、驻村工作队队员周磊和星海镇组织委员马晶晶正好在附近走访村民,10来分钟就赶到了现场。

  选择服务器地址,输入用户名、密码,原本显示各温棚实时情况的显示屏蹦出了一排电器设备按钮,村干部们也不清楚哪个是控制24号棚的开关。

  “我有软件工程师的电话,我问问他。”王永泉拨通电话,让周磊帮忙控制鼠标,按对方的建议操作起来。

  再次调用24号棚监控画面时,喷淋花洒打开了,水雾瞬间弥漫整个大棚。

  香菇浇到了“及时雨”,谢文婷也再次感谢村干部的帮助和技术人员的指点。她笑着去棚里检查湿度数值:“刚才的整个操作过程都录下来了,下次控制喷淋也难不倒我了。”

  “今年8月以来,我们改造了51座老旧闲置温棚,建设了2间冷库,相继配备监控、喷淋、中控室等智慧农业设施设备。其中18座用来种植香菇、白参菌、羊肚菌,7座种植蔬菜,1座种植花卉,产品以集中采购、零售等方式销售到周边地区,累计增收15万余元,带动村民就业60余人。”朱兵兵表示,隆惠村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和致富带头人试种香菇,取得收益后带领有意愿的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为顺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拓宽农产品、手工业品销售渠道,我们近期还和相关部门牵头举办电子商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星海镇负责人说。(记者 朱立杨 文/图)

沙坡头区镇罗镇

设施蔬菜鼓起农民“钱袋子”

<p>  沙坡头区镇罗镇镇北村村民张兴民查看辣椒长势。</p>

沙坡头区镇罗镇镇北村村民张兴民查看辣椒长势。

  连日来,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镇北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随着太阳落山,村民张兴民启动电机,电动棚顶帘子缓缓放下。“今年菜价不错,到1月20日,这一棚辣椒就要换种甜瓜了,期待能卖出个好价钱!”张兴民说,另一座套种葡萄油菜,只要精心种植,销路基本不愁。

  “近年来,我们村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菜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利用蔬菜统销,发展大客户、争取大订单,运用‘网红经济’,推进‘互联网+’、网络直销等销售方式。”镇北村党支部书记葛兵说。

  镇罗镇是沙坡头区蔬菜产业大镇,全镇积极流转土地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目前,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37万亩。特别是西红柿产业,是全镇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技术最成熟、效益最好的产业,产销网络健全畅通,农户种植西红柿亩均收入达1.6万元。

  去年,镇罗镇扩大西红柿种植面积,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镇推进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创建沙坡头区鼎腾‘四好’示范园区基地、关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瑞农辣椒产业示范基地,逐步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镇罗镇党委书记朱政祖说。

  目前,镇罗镇电商蔬菜销售平台逐步扩大,瑞农、平顺发、新汇发、鼎腾合作社,利用电商销售网络信息平台每年销售蔬菜50吨。镇罗镇还与广州东莞建立长期供港蔬菜销售链,建设3个大型蔬菜冷藏储备包装车间,每年销售新鲜叶菜、西蓝花等蔬菜19万吨。

  沙坡头区持续做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在镇罗镇朱家桥家庭农场推广菜单式、保姆式农业托管服务3000亩,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 何耐江 文/图)

同心县黄谷川

荒谷崛起旅游“镇”

<p>  黄谷川的冰雪盛景。</p>

黄谷川的冰雪盛景。

  同心县兴隆乡有个黄谷村,村子占地约9万亩,常住的却只有9户人家。

  黄谷村有9道蜿蜒的山谷,合称黄谷川。过去,在这里干啥都不方便,村里人一户户搬到平展的庄子去了,老庄子变得越来越荒。

  眼下,黄谷村却很火,一年引来游客20多万人次。

  从破落荒村中瞅出商机的人叫杨鸿宇。他与黄古村签订29年租赁合同,租来近万亩村集体土地,每年光租金就要掏30多万元。这些年,杨鸿宇投进去8309万元,建起黄谷川健康运动特色小镇,打造出徒步、滑雪、汽车拉力等多个运动区域,开发民宿、生态采摘等多个旅游项目。

  眼下,杨鸿宇就在建5间民宿“标间”,地上统一铺的是石墨烯地板,还要在地板上装折叠桌椅床,喝茶、吃饭、住宿等都可以,全凭游客心思来改装。

  就这样,过去的荒山谷,现在还真有镇子的架势,越来越美气。运动者和旅游者频频打卡不说,还引来不少“原住民”。

  目前,黄谷川健康运动特色小镇有员工七八十人,不少还是搬出去的黄谷村人。两相对比,他们还是觉得回老庄子干更划算:管食宿,还不用上满勤,月收入2000元到6000元不等。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杨鸿宇又张罗起他的冰雪生意,提前在黄谷川里造起雪来。他说,冬奥会就要来了,人们的冰雪热情会更高,要为元旦正式开业做足准备。

  滑雪场里,一个小伙子在忙前忙后调试“魔毯”却不声不响,被杨鸿宇夸“眼里有活儿”。走近打完照面,记者才发现他是个聋哑人。连打手势带翻译,知道他叫周建军,也是兴隆乡人,上班还没一周光景。

  “很多残疾人心灵也手巧,活儿干得比咱们都好。”最近,杨鸿宇又特意招募了136名残疾人员工,培训他们扎扫帚。原料芨芨草,就是黄谷川长的。

  杨鸿宇充分利用黄谷川的原生态优势,种了糜子、西瓜、菊花等作物,除了为民宿提供食材,大部分都被高价“上市”,打的就是“绿色有机”牌。

  在黄谷川一座千吨通风储藏库里,晾着自产的杜仲茶、菊花茶,以及装袋进瓶的成品,价格都不便宜。就拿金丝皇菊来说吧,直接按朵卖,一袋只装一朵,能卖到10块钱。

  最近,黄谷川的大棚蔬菜也开始熟了,有奶油草莓、德乐斯西红柿等,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稀罕品种,走的也是绿色有机的路子。

  大棚管理员孙秀花说,工人们锄草,用的是“有机肥之王”蚯蚓肥,温度湿度都可控,种出的东西绿色又美味。摘1公斤奶油草莓,游客就要掏120元钱。

  今年以来,黄谷川先后引进30位博士进行生态种植实践,一切食宿开销都是杨鸿宇掏钱。

  “在黄谷川,‘博士团’能出一个好点子,推广一项好技术,我都算赚了。”杨鸿宇能算清这笔账,他说还要拿出400万元,建起博士工作站,引来更多人才为他所用。

  黄谷村的明天,更让人刮目相看。(记者 杜晓星 文/图)

贺兰县联星村

田园综合体打造银川“后花园”

<p>  联星村村民在采摘园打工增收。</p>

联星村村民在采摘园打工增收。

  2020年12月27日,是贺兰县金贵镇赶集的日子。

  周边的村民带着农副产品,陆陆续续向金贵集贸市场进发。

  “我在集市上卖了十几年的小吃了。”金贵镇联星村村民杨蓉一大早就来到了集市。摊子还没支起来,已经有顾客在等着买她炸的夹板和肉丸了。

  “老顾客多,每个赶集日都不够卖。”杨蓉笑着告诉记者,在联星村有不少村民和她一样,依托金贵镇的集市资源,通过摆摊致富,去年她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地少人多一直是联星村发展的短板。多年来,联星村利用距离金贵镇集市较近的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宁夏祁源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建设“金贵牡丹花乡”生态园。村民除了有土地收益外,还可以到园区打工,实现了互利共赢。部分务工人员生产季内月收入可达3000元,成为技术人员后,一年四季月收入近4000元。除此之外,村里还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与园区共同投资建设大棚,增加了集体收益。

  “我们园区以种植四季牡丹花为主,特色花卉为辅,正在打造集景观展示、牡丹文化传承、牡丹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生态体验馆。今年4月,游客们将看到芍药、玫瑰、蔷薇、白日菊相互结合的花海景观。”金贵镇牡丹花乡生态园区负责人廖欣表示,园区还将通过科技引入开展牡丹盆花、盆景等牡丹花延伸产品,为市民提供牡丹购花、赏花等深层次的产业衍生服务。

  “从联星村村部出来,距离金贵镇集市只有200米,到牡丹花乡也不过300米,这条2公里的联星路,我们准备打造成观光旅游带,以后从银川来逛金贵集市的游客可以从这条路上走,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联星村党支部书记马维云介绍。

  2021年,联星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汉佐街两侧的商业街区建设。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安置村民320户,带动就业5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建成后将与金贵集贸市场融为一体,成为特色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打造银川东郊休闲购物、商贸旅游的新去处。同时,发挥网红大集和牡丹花乡的优势,重点开发民俗村、农家乐、生态观光园、花卉市场等业态。

  走进联星村草莓种植大棚,空气中弥漫着草莓的清香,村民马玉萍正在棚中铲除杂草。“这两天草莓上市,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采摘。”马玉萍笑着说,村民们靠着在村里观光采摘园和牡丹花乡务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村里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作为资本,打造联星村田园综合体,利用牡丹花乡生态园区盛花期每天几万人的客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把联星村打造成银川市的“后花园”。力争在“十四五”末,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记者 张晓慧 文/图)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