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机车服、戴好头盔,黄涵全副武装出门跨上摩托车,挂挡、松离合、给油……潇洒地一骑绝尘,头盔上两条标志性的“花翎”在风中肆意摇摆。
“张扬!”“博眼球!”“哗众取宠!”有路人侧目相对。作为北京有名的摩托车短视频博主,黄涵一点儿也不介意这些议论,“花翎头盔”是他最“张扬”也最“鲜明”符号。
摩托车在中国直到今日仍容易遭遇误解:酷炫的装备和冰冷的机械形成的天然封锁,让这个圈子显得神秘且难以接触,一些骑手热衷“炸街”的张扬行为,不仅经常违法违纪,更是容易惹得路人反感。可作为北京有名的“骑士”,“张扬”与“守规矩”却能在黄涵身上自成一体。
他今年三十多岁,曾是一名空军军人,在成为职业短视频博主之前,他还曾是北京供水集团的一名水道管职工,熟悉几乎北京每一条供水和排水线路。在北京那几次众所周知的暴雨灾害时,他都在一线参与救灾。后来他还做过职业赛车手,开过酒店,直到2020年疫情开始,他才开始转做一名职业短视频创作者。
如今,他的身份是北京摩时间机车俱乐部创始人和摩托车短视频创作者。他在快手拥有超过百万粉丝,因为在帽盔上插了两只花翎,很多粉丝把他看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可与他高调张扬的造型相比,他的快手ID只是简单的一个字“涵”。
黄涵拍的短视频几乎全部是摩托车,究竟是人的魅力,还是短视频的魅力,让他成功跨界,突破了摩托车原有封闭的圈子?他自己似乎也讲不清楚。可唯一清楚的是,他拍了那么多作品,也为了视频能火,研究过粉丝的喜好,可在这些之外,他似乎还想再证明些什么。
用内容创作的形式,把爱好做成职业
当人们谈论“机车文化”时,都谈论些什么?
“帅!”黄涵不假思索地说。
这也许是人们爱上机车的最质朴的理由,机车、速度、重金属,以及驰骋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是一般娱乐项目给不了的东西。在黄涵眼里,摩托车代表着酷炫风潮、力量与自由理想,是“酷男人标配的大型玩具”。甚至如果手头只剩50万的话,他一定会去买一辆摩托车,而不是汽车。
时间倒退到2019年,黄涵还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快捷酒店,当时酒店生意还算不错,但是有野心的黄涵总是希望客流量再增长一些,于是他决定开设短视频账号为酒店吸引更多的客流。但是,思来想去,最后发布的却仍旧是自己喜欢的摩托车日常。尽管刚开始只会朴素地怼脸拍,衔接、转场之类的技巧都不会,但是视频中的烟火气、对于摩托车溢出屏幕的热爱感以及黄涵自带张扬感的魅力,依然吸引了不少关注和点赞。
在他的评论区里,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摩托车友们被连接起来,彼此打着招呼,谈论自己的爱车和专业的机车问题;但更多问题则来自那些之前根本不会骑车,也对摩托车没什么了解的“路人们”,评论内容从“涵哥你今天骑这车贼帅,是啥牌子的”逐渐过渡到“涵哥我也想买车,给我推荐一款呗”。
随着粉丝数量不断上涨,一个以黄涵为中心的摩托车友圈正在快手逐渐形成。2020年,随着酒店业被呼啸而来的新冠疫情重创,黄涵已经无法维持资金的周转继续经营酒店了,甚至被房东三番两次的找上门索要房租,无法交租就将酒店的大门锁上。幸好他的短视频账号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且可以不断地接到一些有关摩托车的商演及线下活动,于是黄涵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摩托车事业中。
后来,他在顺义开了一家机车俱乐部,起名叫“摩时间”,一边细心打理一边继续拍短视频,并且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做账号的内容,撰写视频脚本、学习剪辑技巧,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摩托车内容创作者。
把爱好变成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涵用“熬人”来形容每一次的视频创作体验: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小段,需要从下午一两点剪到四五点,有时候光找BGM就要花去4、5个小时,办公室有一整面落地玻璃窗写满了他对短视频拍摄技巧、内容创作构想以及框架的点滴灵感。然而,付出巨大的视频发布后却不一定能收获到很好的数据,“非常难,太难了”。但黄涵乐此不疲,相比于拍摄和制作的艰辛和琐碎,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能够为摩托车行业带来什么,“哪怕是一点微弱的变化”。
“摩托车确实张扬,但它也不是妖魔鬼怪”
很长时间来,网上关于汽车、摩托车类的内容大多是硬核的车评系列,夹杂着专业术语和数据的内容显得有些冰冷和枯燥,从而阻隔了更广域用户的喜爱。“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黄涵说,“我们对这个文化本身加载了太多符号和条条框框,反过来束缚了自己”。他尝试将自己的短视频内容往轻剧情方向发展,内容大多来自自己的生活观察。
比如,黄涵曾经在一个巨堵的早上开车去上班,因为着急赶时间没注意看后视镜,右转时一个猛打,别倒了身后的摩托车,幸而车速不快,骑手没有受伤。对方非常生气,站起来骂他:“我们摩托车骑手的名声就是这么被搞坏的,明明正常骑行,是你们开车的不看后视镜也不打转向灯,出了事儿网上全在骂我们骑摩托车不守规则。”
这件事让黄涵深受启发:“在网上刷到的新闻报道中,一旦摩托车和汽车之间发生事故,评论区都在指责摩托车,觉得肯定是摩托车超速、不守规则,义愤填膺地让国家禁止摩托车上街,但谁说事故就一定是摩托车骑手的责任呢?”
他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段剧情:摩托车正常行驶,遵守交规,反而是汽车不打灯变道,最终导致车祸发生,希望通过这样富有冲突性视频为摩托车骑手正名。
黄涵因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直白、接地气,张扬个性却又强调规则,让他的粉丝群跨越了性别与年龄的界限。这些上到50、60岁大哥大姐,下到刚刚成年的少年组成的庞大粉丝群,现在逐渐从线上走到线下,聚集在黄涵经营的“摩时间”机车俱乐部。除了每次组织骑行活动时必要的开销,黄涵并不向会员们收取会费,“大家都是因为热爱才在一起玩,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
“当你发现,自己通过短视频能感动一些人、改变一些人的时候,这种成就感远超一个月挣多少钱、一个月涨了多少粉丝。”黄涵说,“当一个在线上认识的陌生人,从最开始不喜欢摩托车,到拥有第一台摩托车,再到因为热爱摩托车而成为你现实中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真的太爽了”。
而黄涵口中那个“陌生人”的故事,来自今年9月的一场特殊见面。
今年9月,2021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举行,作为圈内知名的摩托车文化内容创作者,黄涵自然受邀参加,也在现场见到了一位线上多次交流的快手老铁。这位快手老铁是一位交警,来自重庆网红交警巡逻队“渝警骁骑”。
在现场,他一眼就认出了戴花翎骑摩托的黄涵,并且激动地上前合影,在他们的交谈中,交警表示自己正是通过他的视频喜欢上了摩托车文化,所以才努力加入了渝警骁骑的队伍。
“对于这样的认可,我感到又惊又喜。”黄涵说,与交警做朋友、收获交警粉丝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交警所代表的是管理的执法部门,与他们做朋友,相当于是收获了监管部门的认可,这样的宝贵的认可,让黄涵坚定自己“遵守规则”的信念,因为他发现原来管理他们的交警们也是热爱骑摩托车的人,也是希望能够为摩托车正名的人。
“我想要通过努力去推动一件很大的事情”
“遵守规则”是黄涵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最开始一个人单打独斗,到现在有自己的团队,每次骑行都是几十人规模、二三百公里路程,他总是像一名军队的教官,不厌其烦地给大家重复“骑士精神”:排好队,不惹事不闹事,踏踏实实骑车,不要违反交通规则。这种军事化、规范化的骑行方式得到了不少民众的认可,也更进一步激发了车友们对于摩托车的热爱。
黄涵给自己的头盔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紫金冠”造型——有两根帅气的花翎,每次出街辨识度极高。他很喜欢这个张扬的设计,当骑车花翎飘动的时候会吸引很多人为这个新颖又帅气的头盔驻足。这个设计最早起源来自黄涵在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十分喜欢的吕布,两根长长的花翎在黄涵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同时作为一名中国风爱好者,黄涵也希望在骑行的过程中能够融入中国风的元素,于是这顶张扬又极具中国风的紫金冠头盔孕育而生。虽然被很多粉丝们说长得像孙悟空,黄涵也不在意:“无论是吕布还是孙悟空,核心的形象都是骁勇善战、不怕事,属于正向的硬汉”。
在黄涵眼中,这个张扬的头盔时刻提醒他的却是一种“责任感”,“在骑行中戴上头盔,我所呈现出的东西就必须是正能量的,让大家知道,这就是那个戴花翎的京城骑士”。
和黄涵一样,同样通过短视频创作展现自我个性的还有小猫,一个坐标石家庄,外表娇小内心硬核的女摩托车骑手,因为在快手分享自己骑车的视频,收获了56万粉丝和一堆志同道合的骑友。粉丝们陪着她从杜卡迪骑到KTM,在评论里开玩笑的讲个头小小的她非要骑大车,“别人都能双脚踩地,你就一个脚还得是脚尖才能点到地”,却又在她成功驾驭狂野的“大野驴”之后“咔咔点赞”。
黄涵和小猫的经历并不是孤例。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数万名摩托车创作者,借助“短视频+直播”的形式,摩托车这个过去小众的亚文化圈正在不断与主流文化融合,并且迅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