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安万秦腔剧团来西吉了。
在西吉篮球运动公园,五天五夜的大戏,每天从早到晚,这个戏场几乎都是爆满的状态。毕竟,西吉人民超爱秦腔,但能见到安万的机会并不多。
第一次走进戏场,我远远地就被戏台旁边的展板上“寻找安详”四个大字吸引。安详是什么?在这闹哄哄的场子里,我该去哪儿寻找安详?我不知道,西吉人好像也不知道。
我问来看戏的他们:“你知道西吉的安详在哪里吗?”
“安详是个干啥的地方吗?”
“安详是个单位吗?”
“安详?人吗?”
“是个小区吗?可能在上面呢!”
……
在西吉,到底什么是“安详”?
通过我的观察,安详好像就在我身边。
一个老乡说:“我家远得很,专门骑着车子来看安万的秦腔。”
另一个老乡说:“秦腔这个节奏旋律一响起的时候,从心里面油然而生的节奏感立马就出来了,有时候还会跟着唱两句。”
他们都把喜悦写在脸上,只因这一场秦腔。
这几天西吉总是断断续续地下雨,但戏在台上,韵在腔中,安详就在人们的心间。
安详,是一种现场感。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在戏场外,西吉人好像不会把安详挂在嘴边,但它好像就藏在街头巷尾的每个角落。
原来寻找安详,不用去远方,就在这热腾腾的烟火气里,在知足常乐的心境中。
“我觉得健康、吃饱喝足就行。”
“一家人到一起就是安详。”
“脚踩着泥土,仰望着天空,站在玉米田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这就找到了一种平静。”
安详,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知足常乐,灵魂舒展。
在火集村,长篇小说《花旦》的作者火仲舫,正在和村民们筹备一场“大戏”。
他们要在《花旦》的故事发生地,演绎出书中描写的那份安详。
对于从小就爱唱秦腔、爱写秦腔的火仲舫来说,戏曲和文学都让他的“安详”有了表达和传播的载体。于是,安详在西吉,有了更厚重的底色。
火仲舫:“我觉得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就觉得心里踏实。就有一种安详的感觉。今天,也算是吧。”
安详,是一种价值取向。是文化传承,灵魂滋养。
走进西吉文学馆,在作家郭文斌的书中,我找到了“安详”更深刻的诠释。
在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吉,还有太多作家、像郭文斌和火仲舫一样,通过写作享受和传达着安详。
所以,安详到底是什么?这趟西吉的寻找安详之旅,我找到了答案。
一如郭文斌在《寻找安详》中所言:对于生命来说,安详既是目的又是方向。让我们一同在安详中获得生命的尊严和幸福。(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见习记者 付嘉禾 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