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法官通过视频调解就把钱追了回来,还不用走诉讼程序,真是太方便了。”近日,王女士向西吉县法院速裁庭法官发短信表示感谢。
近年来,面对日益迅速增长的诉讼案件,西吉县法院始终坚持把推进诉源治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主抓手、作为法院提质增效的强引擎、作为解决“人案矛盾”的突破口,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该院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紧密围绕自治区高级法院“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和固原市中级法院“1611”工作思路以及西吉县委“1133”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和人员配备,为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转变司法理念
在治理总体布局上发力
转变理念、转型方式需要破解大量制度性问题,激活转的动能、加快转的步伐、提高转的效率,必须从制度机制层面强化引领保障,打通堵点、突破难点、实现新点。
西吉县法院秉持抓好诉源治理工作就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审判提质增效、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司法理念,与西吉县委政法委、公安和各行政执法单位梳理全县案件分布情况及全院案量分析对比,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诉源治理的着力点、突破口,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措施,研究解决诉源治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发展瓶颈。
结合该院实际,联合多部门出台《“一滤四函”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操作规程(试行)》《婚姻家庭纠纷联防联控及家事案件防止民转刑方案》等5个规范性文件,为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以制度保障。
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实体化运行“诉讼与非诉讼对接”,设立“老兵调解室”“老马调解室”“交调调解室”及律师调解工作站等18个诉调对接机构,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做优律师调解、健全特邀调解、拓宽行业调解。
创新办案方式
在拓宽治理路径上发力
该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创新“互联网+诉源治理”模式,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治共享的线上调解模式,让当事人足不出户便能参加调解、开庭,实现人在家中坐、案件“云”上调,尤其在疫情防控状态下,实现司法服务“不间断”、审判执行“不打烊”、公正司法“不掉线”。2023年以来调处矛盾纠纷3523件,司法确认925件。今年8月,震湖法庭通过法院调解平台成功调解一起被告人在国外的纠纷案件。
通过引进人民调解员入驻法院和向乡镇综治中心派驻法官的方式,促进司法与社会治理要素深度融合,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了解纷路上的“双向奔赴”。
以“院庭长接访日”为契机开展“信访问题大化解”行动,院庭长亲自接待来访群众、审阅群众信访材料、组织协调处理,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着力推进“有信必复”,一大批信访积案、骨头案得以化解,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实质化解纠纷
在构建矛盾化解模式上发力
在全县未设立人民法庭的乡(镇)及村(社区)创设19个“微法庭”,与乡镇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微法庭”法官担任乡镇基层治理功能型党支部委员,坚持以民事调解为途径,宣传教育为载体、加强防范为重点,随时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矛盾排查、信访化解、纠纷调处、诉讼调解、普法宣传,并与司法所、派出所等综治单位共享信息,完全嵌入西吉县“1133”治理机制。2023年,白崖法庭诉讼收案数迎来下降拐点。
充分运用司法建议,针对在审理执行拆迁赔偿、土地侵权、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时反映出的管理疏漏、制度缺失及其他可能影响稳定发展的问题,发出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司法建议31份,督促相关单位健全机制、依法履职,积极促进案件办理结果向治理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法治宣传的示范引领工作,开展“法律十进”系列活动,发放法律书籍,举办法治讲座、“沉浸式”课堂。同时,利用新媒体,推出“阿宁说家事”普法短视频,实现以案说法、情感纾解,成为价值引导、情感预防、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编纂《案例普法宣传手册》发至干部群众,以案例教育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维权用法、解纷靠法,培养群众尊法守法的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记者 马琳 通讯员 马学文 文/图)
法官到田间地头调解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