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泾水之源 康养福地 -> 生态保护
荒山秃岭成“绿色银行”!固原绿色转型交出高分答卷
2025-08-20 15:05:21   
2025-08-20 15:05:21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8月17日,暑气渐消的泾源县燕家山,晨雾正沿着层叠的山林缓缓散去。漫山的油松幼苗舒展着新绿,20余种特色花灌木点缀其间,勾勒出深浅不一的色块;林下300亩菌菇基地里,村民们指尖翻飞,将新鲜采摘的“六盘珍菌”装进筐中,欢声笑语混着泥土的清香在林间荡漾……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恰是黄土高原上生态蝶变的鲜活注脚。

林下食用菌。

  “固原市90%区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曾因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等问题让发展举步维艰。”站在燕家山观景台,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望着眼前的绿意向记者介绍,曾经,固原面临诸多生态挑战,经济发展也面临瓶颈。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这里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引入宁夏宁苗生态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固原市泾源县燕家山生态修复与森林康养项目、隆德县东部文旅康养项目及原州区双泉村乡村振兴与森林康养项目,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让曾经的荒山秃岭蜕变成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燕家山治理前。

燕家山治理后。

  面对发展困境,泾源县率先探索出“引资-增值-赋能-富民”四轮驱动模式,为生态修复注入新动能。该县引入宁苗集团,投资4000万元,对燕家山1.3万亩区域进行生态修复,配套“免三减七”土地租赁政策及基建支持;同时推进三产融合,建成200亩六盘山种质资源圃,打造300亩林下食用菌基地,年接待生态研学5000人次。在此过程中,当地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攻克多项技术,并通过“劳务用工+技能培训”体系,带动1.5万人次务工,年发放劳务费300万元,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让100余户通过林下经济实现增收。

  与泾源做法相互呼应,隆德县以“三业共兴”激活生态经济引擎。该县成立县委书记领衔的领导小组,统筹1.17亿元资金,推进全域生态治理,完成河岸防护、沟道清淤等工程,打通六盘山景区与县城的生态连接。在此基础上,当地培育林下中药材产业,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同时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民宿、露营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六盘山旅游集团、宁旅投酒店公司、宁苗生态集团、杨家店村集体四方联合运营,创造出民宿管家等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旅、富民“三业”协同发展。

杨家店村治理后。

  原州区双泉村则以生态修复为契机,推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实践样本。该村整合6276万元资金,治理小流域14公里,整理农用地3274亩;宁苗集团建成闽宁菌菇产业园等核心项目。当地还培育出“双泉印巷”“六盘珍菌”富锶矿泉水等品牌,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通过40余场文艺活动激活文化基因,带动800人次就业增收1200万元,吸引10余户返乡创业,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双泉村特色民宿。

  如今,三地的生态修复成效已逐步显现,泾源县构建起成熟的生态修复机制,隆德县形成“田成片、路相通”的田园综合体,原州区打造出“移步换景”的田园景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三地不仅修复了生态,更带动数千人就业,推动文旅、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