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珍稀食用菌园区的菌棚里,村民兰海莲熟练地为菌棒疏菇。“菇不能长太密,不然整个菌棒的营养会分散。”她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一年前,兰海莲忙完农活只能闲在家里。自从村里建起了珍稀食用菌园区,她和村里的一众姐妹便有了活干。“刚开始不会干,企业有技术员指导,现在越干越熟练了,忙时一天能收入150元,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兰海莲笑着说。园区自2024年建成投运以来,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全年吸纳300余名村民就业。
在泾河源镇河北村,村民实现多元化就业。菌菇厂、牛肉干车间、水厂等企业里,1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80余名村民自主经营露营基地、农家乐、养殖场,成为村里创业带头人;还有80多人在西安、包头等地打拼。
近年来,泾河源镇立足群众多元需求,成立劳务工作站,建立涵盖劳动力、劳务输转等六类台账。借助微信公众号、村组微信群等平台,构建“就业信息周推送”机制,积极对接企业,累计推送100余条招聘信息,发布54家企业3980个岗位信息。同时,利用农闲及务工人员返乡时机,开展养殖、餐饮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育“冶家名厨”“北营蜂农”“龙潭养牛人”“庞东绿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1500余人就业增收。
走进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新建的中药材种植园,村民于萍花穿梭其间管护中药材。今年,华兴村流转230亩土地种植大黄、党参等中药材,预计8月采收。从3月开始,中药材种植园每天用工约20人,为本村和邻村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务工需求,黄花乡精准培育“黄花挖工”“黄花石工”“黄花的哥”三大劳务品牌,联动宁夏共享人力集团有限公司、胭脂峡景区及菌菇、中药材企业,带动1500余人就近就业。在促进本地就业同时,黄花乡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今年已集中组织1293人次前往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和银川、吴忠等区内市县务工。
今年以来,泾源县多措并举推进全县劳务产业发展。开展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摸排,针对性开展网络电商、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和劳务工作业务培训,促进转移就业从劳务型向技能型转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精准及时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及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互通桥梁。截至7月中旬,泾源县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余人,实现工资性收入5.4亿元。“我们还将继续强化劳务协作,针对就业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帮扶,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进一步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实现群众务工有渠道,就业有去处。”泾源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任悦儿 张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