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时15分,栖香苑9楼的王素芬又一次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头顶传来的脚步声像鼓点般敲击着她的神经——这是她连续第47天失眠。此时,10楼的租客林强正轻手轻脚地进门,尽管已万分小心,但老旧的木地板仍发出令人心悸的“吱呀”声——这样的场景,在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老小区里几乎每晚都在上演。
今年年初,在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文怀社区调解室,王素芬把病历本拍在桌上:“医生说我神经衰弱,这日子还怎么过?”对面穿着外卖制服的林强搓着手:“我们夜班回来都轻手轻脚了,总不能不让进门吧?”调解员闫春青发现,这类矛盾在社区23栋居民楼里已不是个例——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原本三室两厅的住宅被隔成五六间,夜班族与老年业主的生活节奏形成尖锐冲突。
“单纯以‘互相体谅’为由来劝和,就像让油和水混合。”文怀社区党支部书记尚君坦言。房东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拒绝整改,租户因生计无法调整作息,业主则天天扬言要“报警”。去年,该社区拨打的12345热线中,群租纠纷投诉占比骤增60%。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由社区党委牵头,司法所、住建局、派出所组成的“解疙瘩专班”开出三剂药方:
第一剂“法律清醒剂”:“根据民法典第286条,群租噪声已构成相邻权侵害。”律师王璐在联席会上展示法条时,原本吵嚷的会议室突然安静。住建部门随即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10日内完成隔音改造。
第二剂“技术止痛片”:施工队进驻楼栋,为10楼铺设8毫米厚隔音垫,更换静音门锁。物业同步安装分贝监测仪,数据实时上传社区智慧平台。“现在超50分贝就会收到提醒。”租户张姐展示手机上的预警短信。
第三剂“公约黏合剂”:经过5轮协商,各方签署《栖香苑共居公约》:租户晚10时后禁用洗衣机,业主早8时前不挪家具,房东按标准间数出租并缴纳公共维修基金。社区还开辟“共享客厅”,为夜班族提供免费休息区。
从“对门不相识”到“有事好商量”,如今的栖香苑有了新风景:单元门口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报修或投诉;每月15日的“邻里茶话会”上,王阿姨教租户们腌泡菜,小林则帮老人修手机。最新民调显示,小区满意度回升至92%。
“治理群租不是驱赶,而是重构秩序。”4月21日,尚君指着墙上“枫桥经验”的标语说。城市化的浪潮中,每一个家庭都应享有安宁,每一个个体都应被尊重。正如民法典倡导的“团结互助”原则,这座城市的钢筋丛林里,正生长出新的共生智慧。(记者 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