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青铜峡市唐徕渠跃进桥节制闸东侧,一派热火朝天的植树景象。宁夏唐徕渠管理处38名党员干部挥锹铲土、扶苗填坑,将177株古柳新苗栽入唐徕渠畔,让这些旱柳的生命得以延续。
时间回溯到4月11日,我区遭遇沙尘暴侵袭,唐徕渠东岸大古铁路桥上游3株超150岁“高龄”的古柳侧枝被大风吹断。断裂的枝条有的斜插渠道,有的散落渠面,严重威胁渠道输水安全。唐徕渠管理处跃进桥管理所职工迅速行动,手持高枝锯、油锯清理断枝,为古柳修形理冠,确保切口平滑,助力古树自我修复。
这些古旱柳胸径均超1.2米,是守护灌区记忆的“绿色活文物”。“这截古柳枝比我的岁数都大,扔了实在可惜!”看着断枝,大家惋惜不已,同时也想到了让其焕新的办法:“咱们去年培育的枝条成活率很高,把这些枝条培育成新苗,下周就能补植!”工作人员把健康断枝浸泡在促根液中,在管理所苗圃里成功扦插育苗。如今,这些取自100多岁古柳的种条已抽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唐徕渠管理处负责人陶东介绍,宁夏引黄灌区素有在渠道两岸广植杨柳固堤护渠的传统。古柳依渠傍水而生,根系盘根错节,宛如一张密实的大网,牢牢护住渠堤,有效避免因土壤流失导致的坍塌、决口事故。其高大的树冠则是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古柳不仅守护着渠道安全,更造就了“官桥柳色”“西桥烟柳”“唐徕翠柳”等如诗如画的美景。
数据显示,在唐徕渠青铜峡市范围内,树龄超百年的旱柳古树有28株,50至99年树龄的后备古树达64株。自2014年起,已有102棵沿渠古柳陆续挂牌。其中大古铁路桥上50米渠堤右岸的一株古柳,栽植于1854年,至今已171岁“高龄”。
为了让这些古树“老有所养”,唐徕渠管理处持续加强渠堤树木保护,定期养护修剪、防治病虫害,已连续2年选取典型古柳培育优良品种,不仅保存了古树名木的种质资源遗传信息,还为新苗挂上专属身份牌,搭建起古树与新苗跨越时空对话的桥梁,让唐徕渠畔“水与树”的情谊代代相传。(记者 裴云云 李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