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市县亮点
牛家坊村的“留量”密码——
年轻人回村不是退路是出路
2025-04-24 08:02:46   
2025-04-24 08:02:46    来源:宁夏日报

  “大家贴海报要对正,整齐又美观。”4月22日,走进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吴吃堡城格外惹眼,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更是格外忙碌。村党支部书记何正带领村民为刚搭建好的摊位张贴主题活动海报。“我们在主街为这次大型活动搭建了100个美食摊位,目前主会场的舞台也快搭建好了。”此刻的牛家坊,全村人在为迎接百万客流做准备。

  4月30日至5月5日,牛家坊村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越野‘筝’锋 畅游吴忠 品味利通”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将在牛家坊村主会场隆重启幕。

  牛家坊村曾经是班子软弱涣散的“后进村”,村集体经济负债的“空壳村”,环境脏乱差的“落后村”,只剩老人儿童的“空心村”。“村里产业为零,待在村里前途无望,当年我是‘逃离’牛家坊并且不想再回来的人。”站在自家农家乐“荷间坊”门口,望着往来游客,村民何涛语气中透着笃定:后来我又下定决心回村干。

  何涛,是同龄人中最早一批“逃离”本村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后,他外出闯世界,拉土方、卖二手车……一番奋斗,掘得第一桶金。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返乡扎根”。

  2020年,镇村干部找到他:“你家院子在村口,开办农家乐一定会火。”当时何涛也面临转型问题,便投资180万元并获政府资金扶持后,将自家宅基地改造成集餐饮、采摘、养殖于一体的“荷间坊”乡村美食特色店。如今,“荷间坊”占地30亩,年收入近200万元,解决了20人的就业问题。

  杨宝春曾在城市餐馆里做厨师。回村后他在村里的小吃街经营烧烤餐车,年收入10万元。摊位虽小,客流不断。

  与何涛不同的是,张少云去而复归后,挑起了牛家坊村“家长”的重担。“我是第一代‘逃’走的人。”57岁的张少云,今年3月因病卸任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多年前他离开牛家坊,外出干建筑、开宾馆,年收入达千万元。2009年,镇村领导和老党员多次请他回来。最终,张少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乡亲们干出个名堂”。

  当时的牛家坊村,村集体收入为零,人均年收入只有5600元。张少云主导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推动建设了吴吃堡城、哈哈乐园、玫瑰园等项目。在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陆续回村后,古村牛家坊的村集体年收入从零增长到162万元,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2.86万元。

  “如今,我们牛家坊没有闲人。”60多岁的村民杨宝学是景区保安,丁玉花和王小梅是保洁员。70多岁的杨宗和担任小吃街协调员,月工资2600元。

  一批又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不再是“逃出去的人”,而是扎下根的人。牛家坊村的发展并非偶然。近年来,利通区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农旅互动、产城一体发展,形成了刘三朵八宝茶、牛家坊大队、桃园农庄、荷畔人家、荷间坊等民俗文化村旅游品牌。上桥镇干部介绍,牛家坊村统一规划、群众自主投资,农户资源“变资产”。目前村里拥有家访式民俗接待院落67家,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如今的牛家坊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落后村到4A级旅游景区,牛家坊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靠运气,靠的是政策引导、群众参与和产业支撑。正如何涛所说:“年轻人回村,不是退路,是出路。”(记者 王文革)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