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乡甘井村连栋拱棚内,村民给番茄苗打杈吊蔓。
在闽宁协作帮扶下,西吉县乡村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偏城乡下堡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
近年来,闽宁协作紧扣西吉县所需、福清市所能,在特色产业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等方面持续帮扶,取得显著成效。
近3年,西吉县共争取到位闽宁协作资金2.265亿元,实施完成项目59个,结成帮扶对子122对次,募集闽宁社会帮扶资金(含捐物折款)2260.98万元,每年稳定带动受益人口近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近3万人)。
2023年度和2024年度,西吉县闽宁协作工作连续两年在自治区专项绩效考核中获得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方阵第一名的好成绩。
闽宁协作不仅有效推动两地之间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同时也促进了各族群众大交流、大团结与大融合,是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特色产业帮扶——乡村振兴新引擎
7月3日,一场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在西吉县偏城乡下堡村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吉牧场,一头头健壮的母牛在牛舍里悠闲地吃着饲料,不时发出欢快的哞叫。母牛繁育项目负责人保应林说,截至目前,基地补栏母牛500多头、出栏700多头,现有370头。
下堡村作为闽宁协作帮扶重点村,具备肉牛养殖的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延链补链,2023年,来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西吉工作组发挥福清市是全国著名侨乡的优势,引进福清华侨成立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在偏城乡建设母牛繁育基地,成为西吉县第一家侨资企业。
同时,西吉县投入500万元闽宁协作资金兴建一家母牛养殖场,出租给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示范养殖,尝试“企业代养+村集体持股”模式。企业提供养殖技术和管理,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双方按比例分红。通过这一模式,下堡村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去年收益17.5万元,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偏城乡杏湾村村民苏有福站在自家牛舍前,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原有12头牛,生长速度缓慢。今年2月,他从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母牛繁育基地购进25头西门塔尔牛。“这些新引进的牛品种优良、体型健壮、毛色光亮。”苏有福说,基地不仅提供优质的牛,还为他制定了科学的饲料配方,“按照配方喂养,牛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肉质也好。”
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母牛繁育基地为满足群众养牛需求,已培训农户100余人次,内容包括饲料配方、牛种选择和疾病预防等。该公司依托西吉县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全力构建集种、育、繁、推、加、销于一体的优质肉牛全产业链,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助力专业村镇、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发展肉牛养殖。
7月5日,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连栋拱棚内,一株株马铃薯苗和番茄苗茁壮成长,甘井村下庄组村民康岁跳正在给番茄苗打杈吊蔓。“我已经在大棚干了2个多月,共收入7000多元,比种地强多了,而且离家近能照顾家人。”康岁跳说。
去年,西吉县投入闽宁协作帮扶资金347万元,在甘井村新建连栋拱棚2栋,并配套节水灌溉、外网排水系统、智慧农业云控系统,完善提升了马铃薯拱棚基础设施。同时,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春耕提前、秋收延后”,有效提升了马铃薯亩产。
“按照市场价计算,一栋拱棚的马铃薯和番茄能卖10万元左右。”技术管理员袁明德说,再有20天左右马铃薯就全面上市了。
2023年,西吉县投入闽宁协作帮扶资金300万元,在甘井村建设马铃薯拱棚72栋,种植早熟马铃薯,产值达86.4万元,较旱田种植产值提高60%以上,实现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
闽宁协作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乡村,企业也受益颇丰。该县投入2820万元,在闽宁产业园区新建2#、3#厂房10731平方米,帮助闽宁协作重点帮扶企业宁夏金曜塑业有限公司增资扩产,成为西吉县第一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
两年来,西吉县在闽宁协作帮扶下,新增引导落地企业14家,实际到位投资金额6.0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0人。
文旅融合——乡村发展新动力
在闽宁协作的支持下,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建起民宿、农家乐和采摘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走进龙王坝村,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还能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体验采摘的乐趣。”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张丽娟说,她和家人在龙王坝村的民宿住了两天,真切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介绍,闽宁协作在龙王坝村开展了系列项目,涵盖旅游住宿、餐饮、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为龙王坝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打造闽宁协作示范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龙王坝村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通过整合各类投资,村里不仅建成百亩梯田高山观光温室果蔬园、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万羽生态鸡基地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还打造了民宿一条街、窑洞宾馆等特色住宿设施。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也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据了解,龙王坝村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以上,收入2000万元以上。
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位于月亮山的高海拔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星空旅游条件。自2019年起,这里建立了太空舱营地和星野民宿,广受游客青睐。“太空舱住着舒服,晚上还能看星星。”广西游客甄娟入住后,对这里赞不绝口。
去年,甄娟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来到太空舱营地,开启了别样的乡村之旅。漫步在甘井村的田野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层层叠叠的梯田和远处的青山,还能体验乡村采摘。
曾经的甘井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长期依赖种植和养殖,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难以打开发展思路。随着闽宁协作深入推进,村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帮扶团队的引导和启发下,我们重新整合村庄资源,决定根据地理优势打造太空舱营地。”甘井村党支部书记牛耕苑说。
如今,走进甘井村旅游示范点的太空舱营地,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几个银白色的太空舱静静矗立,仿佛是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建筑。
新营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甘井村打造集山野夜宿和星空露营于一体的太空舱营地,满足游客登高观景、健身休闲的需求。同时,营地发挥“文旅+”作用,以“企业+村集体+农户”方式,流转土地打造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设施农业大棚,并开发“共享菜园”,丰富游客的体验。去年,新营乡甘井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0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01元。
既有闽宁协作的强劲助力,又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央企的定点帮扶,二者共同发力,西吉县开创了企地协作新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整合村级优质资源,促进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示范村建设——闽宁协作新实践
近年来,西吉县立足产业发展优势,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借鉴福建省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围绕主导产业转型提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特色文化培育发展等方面精心打造闽宁示范村,突出造血帮扶,为西吉县乡村治理注入强劲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7月3日一大早,偏城乡涵江村黑泉口组,一辆拉着1700个泡沫箱的货车停在该村的蘑菇种植基地。村民们麻利地将刚采摘的蘑菇装进泡沫箱。“我现在已经挣了1万多元,在这里干活不仅收入不错,还能跟村上的姐妹们一起聊家常,关系融洽得很。”村民马阿格说。
“这是第二茬蘑菇,我连夜联系了银川市的经销商,准备把这批蘑菇运过去。我们的蘑菇品质好、口感鲜嫩,市场反馈好,根本不愁卖。”涵江村党支部书记杨明一边说着一边指挥村民们将装满蘑菇的泡沫箱装车。
2023年,西吉县投入闽宁协作资金1383万元,打造偏城乡涵江村、西滩乡林家沟村、将台堡镇明台村、震湖乡党岔村4个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投入闽宁协作资金1416万元,打造吉强镇万崖村、硝河乡硝河村等2个闽宁协作示范村,以示范带动引领,全域一体推进,造血功能日益凸显。
去年,在涵江村投入闽宁资金120万元发展菌菇种植,建成菌菇种植基地(日光温室9座),按照“党支部+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联产联销模式,形成了党支部统揽全局、村集体自主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杨明介绍,该基地年种植菌棒15万棒,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稳定带动17人就近就业,实现务工收入50万元,打造了集种、产、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让小蘑菇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致富伞”。
同时,西滩乡林家沟村借鉴学习福清市产业发展经验,坚持市场导向,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企业,将林家沟村养殖合作社以每年10万元进行租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震湖乡党岔村投入闽宁协作资金630万元,借鉴福清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施文旅型乡村振兴示范村、“苍天一滴泪”文学创作基地改造提升、闽宁创业街区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
闽宁协作,情系山海,为西吉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从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到乡村治理的全面优化,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两地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西吉县在闽宁协作的助力下,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两地将继续携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山海情深的故事续写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