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满换届,老乡舍不得我走,其实我也想继续干!”7月13日,握着留任通知书,盐池县大水坑镇新建村第一书记丁振倍眼眶发红。两周前,村民们联名按下红手印的申请书被送到盐池县委组织部,最终留住了这位来自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驻村书记。
驻村7年,从普通驻村队员到第一书记,从大水坑镇红井子村到新建村,丁振倍付出了辛苦,也收获了感动。2019年,初到红井子村时,丁振倍眼前是尘土飞扬的小路,3000亩耕地撂荒多年。“地里稀稀拉拉种点荞麦,一亩收入撑死不到80元。”他骑着摩托车先后跑遍8个自然村,摸清村里只剩400多名老人留守,其中15名残疾老人生活尤其艰难。
“土地流转就能挣‘炕头钱’!”丁振倍挨家挨户算账,终于说动乡亲们把80亩荒地种上了万寿菊。那年秋天,金灿灿的花海不仅扮靓了村庄,更让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此后4年,他牵头修通3条生产路,把滩羊、土鸡蛋卖出县外,还常带着“油田”医生来给老人义诊。曾经的“空壳村”,一步步变成了日子有奔头的幸福村。
2023年转战新建村,丁振倍只用两个月就走遍了556户人家。看到村里200多名空巢老人守着旱地犯愁,他从油田作业区的绿化中得到启发,琢磨出“庭院西梅”的好点子。“当年种下去,第二年就能结果,一棵树能结50斤呢!”脱贫户宋花第一个响应,如今她家100棵西梅树枝繁叶茂,亩产可达千斤,5亩地光这一项就能增收5万元。
村民曹德兵总念叨,是丁书记连夜帮他跑办大病救助,才解了燃眉之急;村民何振强家的新厕所,也是丁书记盯着政策帮扶才建起来的。7月3日,留任批复送到村委会时,院里早挤满了闻讯赶来的村民——此前老乡们联名写信,指印密密麻麻盖满了整张纸,那是最朴实也最厚重的认可。
驻村7年里,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的丁振倍协调油田资源为村民省下8万元修路钱,直播带货卖出80多只滩羊。但他更欣慰的是“六个先锋”评选带来的变化:“现在村里争当示范户的多了,吵架的少了。”望着新建村刚栽下的西梅苗,丁振倍笑着说:“老乡把地交给我,我就要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来。”(记者 马忠 实习生 王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