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的泾源县秋意渐浓。大湾乡绿塬村的颉河畔“黄河卫士”红马甲在青山绿水间格外显眼——巡河员王金平举着手机,镜头紧紧追着石上伫立的野鹤,快门声轻响时,恰好定格下野鹤翅尖掠过水面的瞬间。“你看这灵动劲儿,要在6年前,想都不敢想。” 他指着河对岸一处覆满新绿的山坡说,“那里以前是4个采矿场,尘土飞得到处都是,别说野鹤了,连麻雀都不愿多待。”
颉河是泾河一级支流,名中藏有“鸟飞而上”的诗意。《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的诗句,为这份诗意作了文字佐证——诗中“颉之颃之”写燕子忽上忽下展翅飞的样子。颉河发源于泾源县大湾乡绿塬村洪沟后,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苏堡村、大湾村、瓦亭村,六盘山镇杨庄村、集美村、蒿店村,最终于农林村苋麻湾出宁夏境。可过去无序开发撕碎了这份诗意——水质污染、植被稀疏、山坡裸露斑驳、尘土飞扬,“鸟飞而上”遥不可及。
2019年,泾源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提出“河里的问题河岸上解决”,创新推出“两带三线”治理机制:用绿化隔离带、湿地保护带筑牢生态屏障,再以河岸线、湿地线、绿地线划定管控边界,系统性推进水生态修复。“第一步就是给河道‘刮骨疗毒’。” 泾源县河长办工作人员虎旭山回忆,工程先清淤拓渠,还特意采用漏斗式设计增强沙石拦截能力,后续又安排专人定期清理,确保水流畅通。紧接着种上云杉、紫花苜蓿固土复绿,今年更在植被茂密区试点种植中药材,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为守住治理成果,泾源县又搭建“三级责任、四员分段管理”体系,把管护边界划得清清楚楚:河岸线以内,巡河员盯紧采沙、污水直排;向外10米的湿地保护带,保洁员与执法队员联手管卫生、查违规养殖;外延20米的绿化隔离带,护林员与执法队员协同管控农作物种植、畜禽放养。这条清晰的“生态红线”,既护好了河道,也兼顾了群众生产生活。
再走颉河,旧日干涸的痕印早已被流水覆盖。野鹤回来了,野鸭增多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在两岸铺展。
“我们不仅治好了颉河,什字河、羊槽河、香水河等泾河上游的河流也都变了样。”泾源县水务局副局长于永泉说,如今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区第一。沿河岸散步、赏鸟、休闲,成了当地百姓最惬意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要求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推进清‘四乱’、生态修复常态化,让更多河流像颉河一样,重现生机与诗意。”于永泉说。(记者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