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市县亮点
【闽宁协作 山海情深】马白兰赴闽“拧”出好光阴
2025-09-22 08:02:05   
2025-09-22 08:02:05    来源:宁夏日报

  去年秋末,吴忠市红寺堡区的招聘会现场,马白兰在各个展位间穿梭,手指在宣传册上薪资待遇那栏反复划过。

  “我带着两个娃娃去那边挣一点钱,每月至少6000元工资,还给交‘五险’,等到地里忙的时候再回来。”马白兰攥着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的招聘宣传册回家和丈夫商量,看着上面清晰标注的薪资待遇,丈夫干脆点头:“家里有我,你们放心去!”

  马白兰是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村民,此前守着几亩玉米地、几十只小羊,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多少钱。

  几天后,马白兰带着两个儿子坐上红寺堡区“点对点”向石狮市输送务工人员的大巴车。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逐渐后退;车厢内,五六十个和马白兰一样的务工人员,朝着千里之外的就业希望出发。

  到达石狮市的企业,推开宿舍门,空调送来阵阵凉风,独立卫生间和崭新的洗衣机整齐摆放。“行李箱放这儿就行,屋里有空调,洗衣机刚检修过,有啥需要随时找宿管!”工作人员一边帮马白兰搬行李,一边热情地介绍宿舍情况。

  入职后,马白兰被分配到电器组装车间里,流水线传送带匀速运转,各种零件依次闪过,马白兰盯着眼前的工位有些发怔。“大姐别慌,你看,对准这个接口把螺丝拧上就行。”旁边工位的老员工放下手里的活,手把手教她操作技巧,“等你熟练了,一个月挣四五千元不是问题!”

  在工友的耐心指导下,马白兰慢慢找到节奏,日子在拧螺丝的节奏里慢慢过。马白兰的手指从生涩到灵活,每天组装的零件从300个增加到500个;大儿子李兴虎认真负责,不到半年就被提拔成组装组组长,月薪涨到7000多元。每天下班后,母子三人在食堂一起吃饭,聊聊当天的工作,宿舍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以前在家种几亩地,家里的几十只小羊还未出栏,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多少钱。现在娘仨一个月能挣1.4万多元,心里踏实多了。”马白兰每次和丈夫视频,都会笑着分享务工的收获。

  今年6月,因家中玉米成熟要采收,马白兰暂别生产线返乡。刚回家一周,红寺堡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马大姐,我们来了解下你在福建的就业情况,顺便给你讲讲区里的就业奖补政策。”工作人员拿出政策手册,逐条讲解补贴范围和申请流程。

  跨省就业补贴、交通生活补助、务工补贴……当听到自家能享受各项就业补贴超过1.2万元时,马白兰眼睛一亮:“还有这好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9月17日,秋风送爽,马白兰和丈夫坐在自家庭院里算账:她和儿子们在福建挣的钱,加上补贴,今年的劳务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等家里的事处理完,下个月我就回石狮接着干,那边的活儿熟,待遇也好。”马白兰笑着说。

  马白兰家的“增收账本”,正是红寺堡区推动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的缩影。这几年,该区围绕就业优先战略,把“组合拳”打得更扎实。招聘会开到村口,年均举办30多场,提供超3万个岗位;“点对点”大巴直达务工城市,还跟陕西、内蒙古、福建等地搭起劳务协作的桥。

  通过出台《鼓励城乡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16条措施》,红寺堡区把务工补贴、交通补贴覆盖面扩大到一般户;脱贫户、监测户的就业条件,从“连续干3个月、6个月”放宽到“累计干3个月、5个月”,补贴标准也分别从2000元、4000元提高到2800元、4800元;还新增了灵活就业补贴、累计务工补贴,门槛降了,实惠多了。

  近年来,红寺堡区始终以稳就业、保民生为目标,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兑付务工补贴与交通补贴1.53亿元,惠及5.3万人;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1万人,劳务收入达37.59亿元。越来越多的红寺堡人循着“黄土坡到东海滨”的路,用汗水浇灌出好日子。(记者 李良)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