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形象地展示了盐池县这个宁夏唯一经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曾经的生态环境。
彼时的盐池县,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许多地方因为沙化严重,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本该是水草丰美的牧业大县却陷入生态恶化和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面对广袤的草原资源,如何激活绿色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答案是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下了盐池县封沙育林与退牧还草同步推进的快进键,短短几年间,昔日支援抗战的红色盐田变成了生态田园,大片的草原恢复了植被覆盖,昔日被风沙逼迫的背井离乡之人重回故乡……盐池人民用踏实苦干实现了从沙漠县城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的华丽转变。
麻黄山乡:披绿变身“花果山”
清明已过,农事渐忙。盐池县麻黄山乡的山坡上、沟壑边,各种杏花迎春开放、芳香四溢,扮靓了山色。走进村庄放眼望去,整齐划一的安居房、平整洁净的道路、色彩亮丽的墙壁让人神清气爽。农家庭院内各种林草已经是苍翠欲滴,“土黄”早已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满眼葱茏。
麻黄山乡地处盐池县南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个乡笼罩在一片“土黄”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麻黄山乡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村在环境整治以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堆放在外面。自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后,村里小巷小道和小广场整齐美观,干干净净,走到哪里都令人神清气爽。”4月27日,说起盐池县麻黄山乡的环境变化,杨沙沟村村民杨政国说他最有发言权。
改革开放前麻黄山乡村民基本都住在黄土窑洞中。今年70岁的杨政国在50年前结婚,他的婚房是两间土窑洞,是父辈们一锹土一锹土刨出的。他结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为了让孩子们个个有房住,他继承了父辈们的光荣传统,用勤劳的双手为三个儿子刨出了新房。“几辈人曾在这里生活过,也算是我们的祖宅。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一下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刮风,窑洞的门都不敢开,那种日子真是想起来都苦哈哈的。自从2019年危窑危房改造以来,窑洞一下子大变身。”在杨政国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一座别具风情的窑洞庭院,它由六间窑洞组成,窑洞外用砖进行了加固,窑洞里刷了乳胶漆,铺设了瓷砖,屋内摆设古朴与现代相结合,让记者一瞬间出现错觉,这里根本就是山区。
杨政国还是该村种植大接杏的带头人。他家房前屋后种满了大接杏,现在还不到杏子成熟的季节,他的杏子已经预定完。
“以前我关心的是下雨了路通不通,今天吃啥能吃饱?现在我们村里环境好了,关心的是哪的环境好,在哪转去,吃个啥新花样。”说起生活变化,麻黄山乡何新庄村的村民何宝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乡村道路也硬化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助我们发展庭院经济,现在房前屋后全是树,环境特别美。”何宝斌激动地说。
现如今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该乡持续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该乡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种植灌木、经果林2万余亩,旱塬山头由黄变绿,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焕发出村美民富的新气象。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麻黄山乡经济发展也搭上了“顺风车”,全乡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兴农、乡村统筹战略,立足产业和生态实际,发展“绿色、有机、富硒、健康”的农业和生态旅游。集中打造荞麦种植长廊和大地艺术长廊,建立大接杏、优质牧草、有机荞麦、小杂粮4个万亩种植基地,退牧还草工程8000亩、一年生牧草1.2万亩;补植大接杏5万株,新栽大接杏5.2万亩;补植新栽公路林榆树2万株,围乡造林4000株,坚持绿色发展的麻黄山如今已是“花果山”。
青山乡:“沙漠”变“绿洲”
百姓钱袋子鼓了,家里现代化,屋外却是脏乱差。这是很多年前盐池县青山乡的真实情况。
“那时候,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又脏又臭。”说起过去的场景,青山乡郝记台村民李娟深有感触。
今年3月10日,在青山乡组织召开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暨表彰大会上,她的话语中却透露着改变,浸染着喜悦,充满着自豪,她对所有人说,青山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让她所在的村庄环境大变样,村子美得像幅山水画。
画这张山水画是全村的村民。村民们更是把眼前美景,归功于“一村万树”工程。
说起“一村万树”工程,不得不说青山乡刘窑头村。4月下旬,走进盐池县青山乡刘窑头村的乡间小道,处处能看到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四通八达的硬化道路、生机盎然的绿化带、鲜艳美丽的文化墙……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徐徐展现在眼前,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印证着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舒适安逸、怡然自得的生活。
4月27日,村民刘廷贵和往常一样,清扫着村道。今年快60岁的刘廷贵,是村里的“保洁员”。提及村里的变化,他拉开了话匣子。他说:“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的环境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过去村里一眼望去全是沙子,现在是满眼的绿色,不管走到哪儿,都是干净整齐的。开展环境整治是一件得民心的大好事,这里是咱们的家,天天生活在这里,大家搭把手,把环境治理干净,咱心里也亮堂。”
住在三年前翻建的砖瓦房里,用上独立的卫生间,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这样的生活让68岁的刘海和乡亲过得安心又舒心。“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全是明沙,出行连手扶都走不成,到附近的村子办点事、卖个菜,都要人推着手扶才能往前走。”刘海回忆着30多年前的生活。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盐池县青山乡的刘窑头、赵记塘两个自然村,总面积24.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总面积90%。1997年,刘窑头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经黄河上中游局批准实施。经过综合治理共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1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0.5%,累计治理程度达88.5%。
刘海感慨地说,小流域治理后,种树栽柳,把沙窝治住了。打了机井,种上了水浇地,日子有奔头,一年一变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该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配套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青山乡深入推动“一村万树”工程,总结推广刘窑头村绿化成功经验,坚持“成熟一个、完成一个”的原则,以山林权改革为抓手,全面规划全乡造林绿化计划,2022年青山乡村庄绿化涉及14个村落1350亩,其中6个绿化示范村,8个非示范村。集中打造刘记窑头、常山子、吴记小口子、北马坊等人畜分离示范村,助力盐池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青山乡还完善“支部组织、群众参与、网格评议、乡风融合”的共建共享环境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全乡范围环境清洁行动“村干部+村小组长+网格员”包片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全面、层级分明、责任明晰、管理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真正让农村群众从“视而不见”到积极参与,让全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正成为人们心之向往的生态宜居之地。
冯记沟乡:精雕细琢乡村绿色
一座座整齐的农家院、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摇曳多姿的垂柳……4月的盐池大地生机盎然,走进盐池县冯记沟乡回六庄村,清朗朗的乡村“画风”扑面而来。
“10年前都不是这模样。”村民强宏涛回忆,10年以前,回六庄村里臭水横流,粪堆随处堆放,村道边儿都是焚烧秸秆的灰,蚊子、苍蝇成群……脏不可言。人们走路常常捂着鼻子一路小跑。
自乡村环境整治以来,回六庄村像用了“易容术”,一年比一年带劲儿,一年一个俏模样儿。如今,强宏涛两口子住着四间大瓦房,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的各种花草芬芳斗艳。
自从搬到冯记沟务工新村以来,59岁的居民冯春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早晨到村里崭新的步道上遛弯。“以前住在老庄上房子特别破,空地都被小棚子占了,垃圾扔的哪儿都是,一看就闹心。现在好了,换了新房子,路平了,还有了健身区、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说着村里近10年的变化,冯春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用“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村部改造过程中,冯记沟村什么不行就改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拉好“清单”、选准“菜单”、算清“账单”,做到应改尽改、应拆尽拆、应建尽建,切实推动冯记沟务工新村改造提速提标提质提能。
“刚开始我特别不同意搬迁,老房子虽说旧了,破了,但是住了一辈子,有了感情,突然搬走了,就觉得肯定不行。后来,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陆续盖起来,村里铺砖、铺路那个精细劲儿,我满意了,主动去村干部签字搬迁。”从反对者到支持者,居民冯刚心里全是对乡村改造后的喜悦。
坐拥青山绿水,静享幸福花开,生态环境的好转和民生工程的不断延伸,让冯记沟乡的“颜值”越来越高。近年来,盐池县冯记沟乡深围绕“12556”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一村万树”为契机,积极创建“十百千”示范项目。高度统一乡村振兴“一个思想”,紧盯整治和维护“两个目标”,积极发挥干部、党员、村集体、典型先进、广大群众的“五个作用”,持续做好与民风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民族团结的“五个融合”,最终以实现居室美、庭院美、家风美、生态美、产业美、乡村美的“六方面美”为落脚点,擦亮农村人居环境新底色,稳步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冯记沟乡党委书记张金成看来,生活环境的优劣,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象征,也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更是“丈量”营商环境的一杆标尺。为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冯记沟乡将党建工作与人居环境提升深度融合,用党建“软实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并以“两山”理念为契机,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和发展底线,念好生态环境“一本经”,做实全链条“大文章”,狠抓治理、稳中求进,系统整治“脏乱差”、大力实施“四清一改”、消除“视觉贫困”,居室内得到美化、庭院外得到绿化、巷道上得到硬化,“走路不沾泥,上炕不脱鞋”成为现实。
“我开出租车,冯记沟乡的变化真是天天看在眼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路畅通宽阔,去哪都快了,也更安全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百姓每一天都在受益。”谈起家乡变化,出租车司机李文严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个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盐池县将绿色发展放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稳步前行,筑牢了幸福的“根基”, 真正让老区旧貌换新颜。(记者 马宏萍 杜晓明 冯荣 金方华 何家元 通讯员 王衍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