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视频播报
汉渠:千年古渠润吴忠
2023-12-13 20:55:23   
2023-12-13 20:55:23    来源:吴忠日报

 

  汉渠,又名汉伯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干渠之一。 因与汉代光禄渠有因成沿革关系而得名。《旧唐书·李晟传》记载,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曾疏浚过光禄渠。《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光禄渠在所(灵州守御千户所)东,“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   

  明朝洪武时经过疏浚,灌田七百三十余顷。明朝天启年间,张九德创开芦洞(今清水沟洞),解决了汉渠积水问题。清朝康熙时祖良贞浚深闸底,增长迎水堤。清朝乾隆时黎珠将汉渠原口让于秦渠,于野马墩另设引水口,下做八工闸(退水闸),而后又上延引水堤至杨柳泉。清朝光绪十五年(1890年)张占奎、赵伦元开新闸借水拉沙。 

  解放前,汉渠自青铜峡峡口地区渠口北流至灵武县胡家堡,尾水入涝河(即今清水沟)。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至1963年,吴忠市整修廖桥以上段,拓延张家小闸以下渠线,实施中段改道。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由导流明渠临时分水闸引水,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截流后,从青铜峡水电站8号机组尾水渠引水。1969年,青铜峡市建河东总干渠,汉渠又从青铜峡市余桥分水闸引水。之后历经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实施,对汉渠渠道及配套建筑进行多次扩整合改造。现在,汉渠渠道全长44.3公里,途经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设计流量33.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5.2万亩。

  “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这是古诗中对千年古灌渠的描绘。已有两千多岁的汉渠不仅滋润着吴忠万亩良田,也带动了吴忠设施农业的发展。

  利通区高闸镇韩桥村村民闫军从小在汉渠边长大。2008年,他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从刚开始几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大棚,他一年净收入超70万元。今年,闫军种植了20亩大棚辣椒,每棚的产量达到8000斤左右,仅种植辣椒一项,他的收入就超过了20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村里人。闫军的大棚种植不仅让自己致富增收,还为附近村民提供零活岗位。今年,他又带动20多户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大棚,每个棚的收入达到4万元。闫军说:“是汉渠水让这片土地重新有了活力,也让我们农民的生活更有奔头。”

  反季节蔬菜种植是汉渠沿线近年来兴起的特色产业。利通区高闸镇就是看准汉渠水量充沛,就近灌溉方便而大力发展蘑菇种植产业。走进高闸镇高闸村的钢架菌菇种植大棚里,一垛垛菌棒上一丛丛平菇长势喜人。高闸村党支部书记扈银芳介绍,目前全村种植菌菇120亩,预计年纯收入可达到6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可达到18000元。村里建设的冷库分拣中心、高标准智能菌菇种植大棚、菌菇产业致富带头人孵化基地都初具规模。“虽然我们的农业因汉渠水足而兴,我们还要集约节约用水,让每一滴水都产生效益。现在已经采取喷淋浇灌方式种植蘑菇了。”扈银芳笑着说。

  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灌溉管理科科长刘毅介绍,汉渠保障了青铜峡市峡口镇,利通区金积镇、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郭家桥乡11.7万亩农田的适时灌溉,现在很多乡村得力于汉渠水资源,将温棚辣椒、蘑菇等特色种植业做成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大产业。(记者 马宏萍 蔡宁曦 洪蓉 何欣 铁琴)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