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座座绿意盎然的设施温棚,一条条干净宽阔的乡村柏油路,一幢幢红砖白墙的农家院落,一张张增收后幸福的笑脸……初夏时节,行走在吴忠农村大地,处处一派沃野田畴起欢歌,奋力拼搏正当时的蓬勃景象。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吴忠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扩基地、育龙头、拓市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尤其大力提升设施蔬菜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让阳光落地生金,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5月10日,走进青铜峡市大坝镇蒋东村种植大棚内,一个个成熟的博洋9号甜瓜隐匿在瓜藤间,绿皮暗纹,个头小巧。在一排排博洋9号甜瓜后,碧绿的蔓藤下,一个个长的、圆的黑美人西瓜“乖巧”地躺在红色网兜里,红绿相间,分外好看。
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瓜藤上结满了又大又长的甜瓜,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自荣忍不住赞道:“学锋,你这瓜长得真不赖!”听到夸赞后,大棚主人勉学锋笑得很开心,他顺手摘下一个甜瓜,用手轻轻一拍就裂了开来,浓郁的瓜香味和晶莹的绿色果肉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书记,咱种的这个博洋9号甜瓜 ,皮薄肉厚,入口脆爽清甜,汁水十分丰富。‘五一’期间,我种的第一茬甜瓜都被游客采摘完了。”勉学锋笑着回答。
2018年,在外务工的勉学锋决定回家乡创业。看着村里大棚蔬菜产销两旺后,第二年,勉学锋就租了村里的大棚搞设施农业。他回忆道:“刚开始,我也没啥种植经验。我就白天学、晚上学,跟着农技人员学,到种地好的农户温棚里学,慢慢地,自家大棚里种的瓜果蔬菜产量逐步增加,收入也越来越好。”
生活有瓜,脸上有笑,幸福比蜜甜。 靠着温棚种植,勉学锋在城里买了房。他说:“甜瓜、西瓜、西红柿等等,我都轮番着种。大棚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在种各类蔬菜瓜果。三个大棚,一年能收入十万块钱。看着发展前景好,我就将买车的钱又投资购买了两座大棚。我们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都靠着大棚,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
小洋房,水泥路,大棚遍地,蔬果飘香。蒋东村很多像勉学锋一样的农户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及当下生活,忙着在大棚里采摘豆角的66岁的村民何秀琴直竖大拇指,她说:“以前,我都要坐着三轮车去外面打工。有时候,还找不上活干。现在,不出村,一天就能挣上百十块钱,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蒋东村是一个有着温棚种植历史的村庄。2003年,大坝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蒋东村搭建起了约200栋温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村根据本地农业结构特点和种植传统,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创建“一村一品”标准化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目前已推广种植三十多个品种,特色品种有博洋9号、麒麟西瓜、鲜食葡萄、西红柿、草莓、无花果及各种鲜花种植,设施农业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实现了种植户自主就业,家家有产业的良好态势。张自荣说:“2020年,我们村成立了蒋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了500户种植户加入。截至目前,合作社搭建了900座温棚,发展设施农业。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
5月9日,在同心县兴隆乡王团村的闽宁协作设施农业基地的蔬菜大棚里,该村建档立卡户权治风忙着除草。就近务工、收入稳定,这样的生活,对于权治风来说,颇为满意。他说:“我身体不太好,在外务工,不好找活干。自从村里建起了大棚,我就在此务工。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活也轻松,还能照顾家人。如今,在我们村,和我一样,在大棚里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2018年,同心县投入闽宁协作资金150万元,在兴隆乡王团村建设闽宁协作项目设施农业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目前,蔬菜大棚已建设14座,带动30户村民实现增收,村民摇身变成了“上班族”,不出村就能赚鼓了腰包。
以菜生财、以菜聚财。近年来,我市建立了以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光温室高新技术引领示范,培育建设利通区、青铜峡市设施和露地蔬菜,红寺堡区、盐池县黄花菜、同心县红葱种植大县建设,创建菜心、黄花菜、西甜瓜等单品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的产业大县,形成“一园五县”蔬菜产业发展区域,提升产业聚集度。2022年,设施瓜菜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露地蔬菜18万亩,露地瓜6.58万亩,供港蔬菜5.5万亩,黄花菜16万亩,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障了我市“菜篮子”有效供给。(记者 丁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