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钢葱收获的季节,走进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钢葱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钢葱成片相连,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田地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11月4日,记者来到钢葱种植基地,伴随着自动收割机的轰鸣声,一排排葱白莹润、粗细均匀的钢葱被连根拔起,三十多名移民村妇女正忙着起葱、打捆、搬运、装车……满载钢葱的货车整装待发,即将发往河北等地以及宁夏周边农贸市场。
同利村是一个移民村,村民大多来自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的山区。“合作社成立以来,我就一直在这儿务工,一天工钱100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今年60岁的村民马占祥告诉记者。2012年马占祥从同心县马高庄乡搬迁至同利村,早些年,他在外打零工,妻子在家务农。如今,夫妻俩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出去,在基地打零工,多了一份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同利村党支部书记马守福介绍,种植大葱除草、杀虫、采收都离不开人工,一名工人每天的工资有100多元,不仅有效带动了村里百姓致富增收,也让附近村民实现了“基地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
丰收的钢葱产业,是同利村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缩影。近年来,同利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特”字上下功夫,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让村民以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抱团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装满“钱袋子”。“今年村里种了400亩钢葱,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每公斤2元,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收益40余万元。”同利村党支部书记马守福看着地里长势旺盛的钢葱喜笑颜开。(记者 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