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实地感受“空壳村”到“模范村”的嬗变。
一个个老物件蕴藏乡愁记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岁月变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媒体记者走进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尽收眼底,特色鲜明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悠悠岁月。大家纷纷拿起相机和笔,采写记录这里触动心灵的乡土故事。
2010年,随着吴忠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桥镇七成群众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但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却无法搬离。经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在村里建设一个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个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的博物馆投入使用。
“采访过程中得知,这些展品都来自村民自发捐献,我特别感动。这些物品来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时代发展变迁,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经济日报社综合新闻部采编室副主任刘亮感慨道。
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现存犁、耙、石磨盘、缝纫机、嫁妆箱等与生产劳作、衣食住行密切关联的器具12000余件,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勾画出牛家坊村农耕及民俗文化的全景图,生动诠释利通区独特民俗风情。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农耕文化的“见证者”、浓浓乡愁的“记录者”、村落蝶变的“演绎者”、奋斗征程的“讲述者”,也让参观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画面,更把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一处小角落,变成群众追忆过往的精神家园。
从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驱车来到特色民宿区,这里的房子保留和延续了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是驻足小憩、感受田园生活和村落休闲康养的理想胜地。媒体记者们纷纷停下脚步,在风格清新质朴的小楼里感受“向往的生活”,用镜头定格美丽乡村的“诗和远方”。
中国文化报社采访中心记者彭澳丽说:“民宿的环境整洁,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做得到位,服务特别热情,是一个很适合游玩的‘宝地’。”
近年来,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立足“一河一轴一沟”空间结构,先后建设城南生态文化公园、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生态观光园、好吃街等特色旅游景点。探索实施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引导群众通过政府扶持将资源变资产,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同时,发展过程中以注入社会资本为有力撬动点,通过企业投资建成哈哈乐园、吴吃堡城等项目,吸引刘三朵八宝茶、苏子牛肉面、威西烤羊等32家知名餐饮企业入驻,全面丰富景区休闲文化旅游业态。经多年打造,逐步形成了以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体验及特色产业展示为主导,集体验游玩、采摘购物、民宿餐饮为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成为宁夏富有特色的休闲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假日经济旅游目的地。2023年,该村吸引游客约13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1亿元。
媒体记者们表示,通过此次集中采访活动,大家对于牛家坊民俗文化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找寻到了村子的“流量密码”,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去以后将充分利用本次收集、采访到的素材,发挥各自平台优势,及时推出更多融媒精品和深度报道,提升吴忠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记者 铁琴 见习记者 王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