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文化旅游
利通区:非遗文化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
2024-12-06 17:43:39   
2024-12-06 17:43:39    来源:吴忠网

  12月4日,走进吴忠市裕民小学的花馍艺术工坊里,学生们利用切、揉、捏、揪、挑、压、搓、拔等手法,柔软的材料在小小的掌心中翻转,再配上剪刀、勺子等制作工具,不一会工夫同学们就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花馍。

  “我喜欢做花馍,它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吴忠市裕民小学五年级学生马瑾睿说。

  “本着学习技艺,免于浪费的原则,我校以色彩鲜艳、手感类似于粮食的彩色黏土为替代材料,引导全校学生分学段,学习制作花馍。通过在学校课堂上了解非遗文化,学习技艺,再利用周末家长与孩子在家中尝试巩固制作能食用的花馍,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该校教师马小燕说。

  裕民小学坚持把少先队工作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立足课堂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美育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展“年俗里的非遗—花馍”“当沙画遇到非遗”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100余堂,不断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兴趣,让传统落地、文脉延续。

  “剪刀要拿稳,沿着线慢慢剪再对折起来……”课堂上,利通区郭家桥乡中心学校马金霞老师正在教学生剪纸技法。早在2019年,郭家桥乡中心学校便以剪纸为主题申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被教育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启智慧于潜移默化间,塑心灵于润物无声中。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还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郭家桥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杨俊海说。

  当砖雕与甲骨文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利通区第十三小学突出“创新”“特色”“求实”三大发展主题,把美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了砖雕、版画等20多门校本课程。

  “砖雕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也被称为‘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我们利用废旧砖头做原材,马克笔进行构图设计,以阳刻和阴刻两种技法进行雕刻,呈现出浮雕的质感。”利通区第十三小学教师梁鹏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在很多古建筑上,我们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如今利通区第十三小学让砖雕走进校园,为非遗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增添无限可能。

  从“巧手扎锦绣”的扎染技艺到“以丝为笔”的掐丝珐琅彩画,利通区第三小学也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选择葫芦、马勺、木板等载体,创作出与祖国、传统文化、家乡等元素相结合的掐丝画作品。“接下来,学校还将开展更多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主要抓手,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利通区第三小学校长马文强说。

  近年来,利通区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传承创新,精心培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品牌特色课程,结合“非遗”文化优势,促使特色课程教育亮点纷呈,激活“文化磁场”,浸润学生心灵。(记者 铁琴)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