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图片头条
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走深走实
2024-08-27 18:35:27   
2024-08-27 18:35:27    来源:吴忠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延续,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运用而留存到当下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吴忠大地上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寻觅吴忠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近年来,吴忠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培训传承、融合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

  目前,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已达10类155项、传承人达到192人。张氏中医正骨、陈氏中医十技法、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家枪、何家棍、宁夏八宝茶等76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9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60人。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成果展示了吴忠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生动画卷。

  保护为先 培育非遗传承“生力军”

  非遗是时间的“种子”,需要植根土壤、开枝散叶。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随着非遗概念和价值的深入人心,吴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驶上“快车道”。 

  8月23日,在吴忠市利通区巧儿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花鸟鱼虫跃然布上,一件件成形的刺绣作品,不仅是吴忠人心头的宝,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刺绣传承人李夏音四十年如一日坚持的成果。

  李夏音设立巧儿刺绣金星镇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巧儿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来,为2000多名妇女、残疾人传授刺绣技艺。“作为‘非遗工坊’,我们以传承和保护手工刺绣,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为己任,以工坊为基地,对喜爱这项手工艺的爱好者进行培训。”李夏音介绍道。此外,李夏音通过“非遗进校园”“送手工制作课下乡”等公益活动,让刺绣技艺、服装裁剪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吴忠,像“巧儿刺绣”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很多。近年来,吴忠市以传承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了同心尕妹子、盐池春雪、红寺堡区非遗传承基地、利通区巧儿刺绣、强家老醋5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培训剪纸、刺绣等骨干人员500人次,培训群众1.5万人次,让传统技艺成为就业增收的“金钥匙”。

  “一个白色布袋、一扎皮筋、一些染料……”近日,同心县妇联组织部分困境儿童开展了“童扎趣染 布里生花”非遗文化扎染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扎染艺术。“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手工能力,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国非遗文化的有趣性。”学生马慧兴奋地说。

  “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不仅带领孩子们学习到了非遗文化知识,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给他们的暑期生活增加一些乐趣。”同心县志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斐媛说。

  近年来,吴忠市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暑假公益课堂的平台开展刺绣、剪纸、花儿等非遗项目的传习,带领千余名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利通区刺绣传承人李夏音,剪纸传承人井春霞,花儿传承人王德勤,杨氏拳传承人等持续开展进校园活动,许多非遗项目已成为校本课。红寺堡区剪纸项目传承人马灵雁把乡村、社区、学校作为剪纸的公益传承基地,在光彩小学开设剪纸兴趣课堂,已让百余名孩子掌握了剪纸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为了让非遗薪火相传,近年来,吴忠市积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等开展带徒授艺活动,不断扩大吴忠市传承人队伍,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融合发展 让非遗“潮”起来  

  珍贵的非遗,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近年来,吴忠市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融合发展、保护传承,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8月26日,在青铜峡市祥云皮草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基地,滩羊皮鞣制工艺非遗传承人马佳慧向记者介绍了二毛皮制作技艺。

  “滩羊皮的鞣制工艺较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道工序。”对于这项非遗传承技艺,马佳慧如数家珍。“如今二毛皮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远销海外,在挪威、瑞典、丹麦、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和中东地区,都有稳定的客户。”马佳慧自豪地说。

  如今,现代技艺的加入,让二毛皮制品一改往日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的局面,如今时尚的服装、多样的家居用品等各色产品上都有二毛皮的身影。“有经验的老师傅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普通工人月收入3000多元。现在厂里年轻人不少,假期还有不少大学生来勤工俭学。”缝纫车间主任马东花说。

  滩羊皮鞣制工艺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制,更有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诠释。二毛皮的完美“变身”充分说明,非遗的传承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活力的。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滩羊皮鞣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广受欢迎,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如今,祥云皮草传承基地不仅在青铜峡市建厂,同时在浙江省桐乡市崇福开发区皮毛产品深加工基地及外销窗口设立了分公司,将产品运到浙江分公司,再经过细化包装,将产品销往江浙、广东等地区,同时,还出口到欧洲、北美洲等多个国家,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在吴忠,有着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非遗传承项目,它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培训等活动,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收,促进了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最近新研发的杯式便携款八宝茶。”8月24日,在宁夏刘三朵八宝茶非遗体验中心一楼的八宝茶非遗历史追溯展示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晓虹介绍道。

  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杯身上,搭配红色古典人物。类似奶茶杯,却更显质感的八宝茶便携杯,很受消费者喜欢。记者在基地大厅看到,不少游客手捧一杯八宝茶,或三五成群闲聊,或参观基地内各类茶品。

  “古老不代表守旧,要把非遗的技艺、文化传承好,一定要让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刘晓虹说,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让这些古老的文化技艺以更现代、更易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非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为了使传统八宝茶焕发生机,刘晓虹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组建研发团队,建设了标准化厂房。在传统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多种男女药食同源的草本茶和健康快饮系列,开发了喜寿福禄礼品系列、旅游伴手礼系列、私人定制系列以及节日礼品系列。“我们开发出的产品种类多达100余种。”刘晓虹说。

  今年,刘晓虹继2018年建成全国首家八宝茶文化体验馆后,又打造了集八宝茶文化保护、生产、教学、展示、体验、销售、研究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基地。目前,他们的门店数量已达到30余家,吸引了全国百余家加盟代理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

  目前,非遗工坊在有效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非遗“扶志”“扶智”的积极作用。吴忠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非遗工匠型劳务品牌。

  同心县尕妹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创新开展“纸上旅游”非遗融合发展项目,成立了“尕妹子”品牌连锁店,通过原创手工艺和在实体店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创品牌,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同心县莲花山青苗水会推进非遗项目和旅游相结合,打造莲花山青苗水会文化园,形成了《莲花山青苗水会探微》非遗丛书初稿。春雪文化产业园实施“千百十”培训活动,辐射带动农户500户以上,为建档立卡户及家庭妇女3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年增加工资性收入50万元以上。

  如今,这些“非遗工坊”不仅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还推动非遗项目实现生产性转化。非遗工坊从“小作坊”向“新工厂”转变,吸纳当地更多村民就近就业,创造“传帮带”的有益氛围和环境,让更多农户掌握一门技艺,能够靠技艺吃饭,让非遗最大限度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记者 吴海燕 见习记者 王思远)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