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题字(资料图片)。
说起黄文中,许多人不知道他,但提到孙中山先生为黄文中题写的一句至理名言,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黄文中(1890年~1946年),字正心,后改字中天,甘肃临洮人,少年时在私塾读书,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917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时年二十七岁的他,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求学,攻读经济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在日留学期间,他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深感国家衰弱,遂潜心研究强国之道,并利用四年的课余时间,把他的老师植原悦二郎的名著《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译为中文。书稿翻译好后,黄文中慕名拜谒了正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1917年在上海完成了《会议通则》(后改名为《民权初步》),对中国的民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看了黄文中的译述,心中甚为欣慰,对黄文中的才学非常赞赏,称之为“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欣然为书稿题写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鼓励他投入民主革命的潮流中去。
1921年,黄文中回国。回国之时,正是北洋军政时期,黄文中经朋友推荐在甘肃省教育厅担任第一科科长,后又任第四科科长。还先后兼任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学和兰州师范的教员。任教期间,他始终牢记孙中山的鼓励,经常在学生集会和民众大会上发表演说,每次演说他都是联系当时弊政,慷慨陈词,痛斥邪恶,提倡民主,伸张正义。他的这些“过激”的言辞,得罪了当时北洋系军阀、甘肃督军陆洪涛。一天,黄文中演讲后走到兰州安定门附近,遭到陆洪涛的部下黄得贵暗派士兵的毒打,头被打破,牙齿也被打脱落,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后来被他的同学赵英发现送往医院急救。黄文中在兰州被打的消息迅速在进步青年中传开,一些学校的学生组成声援队为他声援,甘肃省政府为息众怒,在他伤好后,把他委派到远离兰州城的盐池县担任县长。
1925年的盐池偏僻而又落后,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黄文中来到盐池县不久,就联系盐池当地的名士聂本善、原炳坤、单廷俊等人,向他们传授民主思想,探讨社会发展。走南闯北的单廷俊接受了黄文中的民主思潮后,把自己想在盐池创办女子小学的想法告诉了他。曾当过教师,又在教育部门任过职的黄文中听后非常支持单廷俊的想法,并把县署院子里原守备衙门的几间厢房修缮后交给单廷俊办学。在黄文中的支持下,盐池县女子小学很快就办了起来,闲暇时他还到盐池完小、女子小学去给教师、学生讲课,传播民主思想。
在盐池期间,黄文中再次把他翻译的《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的书稿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和修改。1925年底黄文中在盐池县处理一起案件时一时失慎出现偏差,为防止遭受报复就携带书稿私自离开盐池,到天津找到黎元洪。
黎元洪看过黄文中翻译的书稿,又看到孙中山的题词,给他欣然题写了“观国之光”四个字。随后,黄文中又请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江庸作译文序,戴季陶校订了书稿。
1926年他专程到上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
随后,黄文中辗转多地,一边教书,一边仍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宣传。抗战期间指导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黄文中因病去世,终年56岁。(刘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