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泉古城遗址。
铁柱泉古城遗址泉水池。
铁柱泉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南45公里冯记沟乡暴记春村。顾名思义,“铁柱泉”因泉眼水涌如柱、其色如铁而得名。明正德进士管律在《铁柱泉记》中载,铁柱泉“水涌甘冽”“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北虏入寇,往返必饮于兹”,因此,铁柱泉又被称为胡儿饮马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后为兵部尚书)刘天和奉命治理三边军务。当他来到铁柱泉驻马观察地形后,觉得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遂对身边诸将说,铁柱泉周围几百里没有水源,如果在这里筑城,将泉水包在城内,可使敌骑无水可饮,不战自败。筑城以后,蒙古族鞑靼诸部无法抢到水源,结束了170年来游牧民族突破花马池边墙大举袭攻灵州、原州、泾州等地的历史,铁柱城变成明军防御鞑靼的边防要塞。
我们从西而来,踏入古城西门,眼前一片荒芜,蔓长着芨芨草、苦豆子、沙蒿等植物,地表散布有明代陶瓷残片和砖瓦等建筑残件。古城呈矩形,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60米,东门瓮城南北长28米,东西宽18米,为黄土夯筑,夯层厚20厘米。城墙原有砖石包裹,早年被村民拆除。古城掩埋在沙土之下,难辨其基宽与高度,但从残存的城门洞依稀可辨当年的雄伟。
东门瓮城还剩两个城门被掩埋在沙土之中,城门的砖筑夯顶还在,依稀能看出瓮城形体。站在瓮城上举目四望,稀疏的盐蓬、连片的沙丘、独立的老树、不远处的村庄,一起呈现在你的面前。雄阔、空旷、荒瘠而又充满生命活力——这样的风光,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领略。明人有写盐池的句子:“天空鹰隼高,野阔牛羊小。”感慨之后仔细观察,东边5里外有一烽火台,西边山上有一烽火台,看样子是报警之用。北边是荒芜的沙滩,东南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可能就是书上介绍的张家庄吧。正南有一处村庄,西南方向远处也有一处村庄。泉水浇灌“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应在南边。
离瓮城东南角20多米处有一座民房背坐那里,是一户人家,快到房后,在芨芨丛中立有两块水泥碑,一块粗糙,上面有字:铁柱泉古城,重点文物保护,盐池县人民政府立,1986年4月。一块新点儿,文字相同,2008年1月立。
走进前院,看似不像有人住,院内有一砖砌平台,进入第一间房,墙面有佛像壁画,下面有上香的土台,正房墙面有三幅佛像壁画,也有上香的痕迹。原来是当地人盖的庙堂。
走出小庙,南边不远处有棵大树淹没在芨芨草丛中,一汪清泉藏在草丛之中。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泉坑直径有七八米,周围一米结了冰,泉眼处泉水清澈,碧绿中映着岸边黄色的芨芨草,非常好看。泉水向南近百米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水坑,水面全部结冰,覆盖着白雪。大坑东边有一段残破的人工渠,渠头有一间抽水房,看样子长时间没用了。坑边有两棵大树。仔细观察,从泉眼处到储水大坑边,过去都有高墙保护,现在墙还有两米多高,这就是在十几米外看不到的缘故。这个泉的保护墙是否和城墙相连,现在不得而知。(何继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