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咚咚的剁肉声,我就知道这个春节眼瞅着就要来了。每到年三十,妈妈吃罢早饭,就会钻进厨房,整日准备除夕夜的吃食。
我们一家三口,过年也吃不了太多。我和爸爸总是劝妈妈少干些,年简单过一下就得了,不要累出了毛病。
听我们这么讲,妈妈皱起眉头,又一个人掉头到厨房里忙活。
我问爸爸:“你们那个年代过年都干什么活啊?吃什么呢?”
爸爸想了想:“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全靠爷爷一个人养活一家子。过年前,宰羊的时候,你爷爷去买三四副羊杂碎,再少割几斤肉就行了。你奶奶和我们主要就是洗羊杂,年味的开始就是吃羊杂碎。”
想当年,爷爷奶奶带着父亲他们,吃了一整个冬天的腌咸菜,看见一点油花都馋得口水直流。羊杂碎上亮晶晶、白灿灿的羊油自然成了全家人的美味。春节前炸豆腐、炸土豆,没有那么多植物油,他们就把羊杂碎上的羊油剥下来,用来炸这些小吃。过年特意熬制的羊油能存放很久。出了节日,家常菜实在太寡淡了,就用勺子挖拇指肚大小的羊油飘进汤里,那汤就立刻有滋有味起来。大西北再难熬的冬天,也因为一副羊杂能过得下去。
买来这几副珍贵的羊杂,洗羊杂是个浩大的工程。姑姑们得用烧红的烙铁将羊头羊蹄上的毛烫干净,再用刀在冷水里把羊头羊蹄上的焦痕刮去,要刮得淡黄发亮才算合格。奶奶则掏出污物,放在大盆里来回地搓洗这些羊肚、羊肠。来回洗十几遍,看着羊肚泛白,盆里的水也变得清澈了,才肯罢手。冬季的西北滴水成冰,仅仅把这羊肚羊肠洗干净,就要花费三四个钟头,奶奶的手总是冻得通红。
羊杂碎煮不好会有膻味。全部洗好之后,爷爷亲自掌勺,用宁夏本地的调料精心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羊杂煮好。羊头羊蹄是过年期间首先吃完的。其余的则要切好存好,每天在汤里放一些,这是最简单的羊杂碎汤,也是父亲念念不忘的春节大餐。
那时候,很多盐池人,很多宁夏人都这么过春节。
如今,生活条件大好,家家户户不缺肉吃。羊杂碎也成为塞上江南宁夏的一道特色美食。
春节再吃羊杂碎,于父亲是苦中带甜的回忆,于我则是品尝家乡特色的幸福。
水汽氤氲,香味扑鼻,妈妈在厨房里左右开弓,羊杂再一次在锅里沸腾着。
“赶紧来帮忙!”一声吆喝从厨房里传来,我和爸爸也结束了对话,加入准备年夜饭的忙碌。
除夕夜,三碗飘着辣子油与葱花的羊杂汤在餐桌上格外醒目。撇下满桌美味,我们家人吃饭前都要先喝一口羊汤。羊杂汤醇厚味美,羊肚羊肠筋道爽滑,还有别具风味的羊肝羊肺和妈妈刚刚炸好的小吃和涮好的粉皮,一碗羊杂汤喝得我心甜胃暖,我家的春节大餐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放下汤碗,妈妈额头已经起了一层细细密密的小汗珠,妈妈说:“别管做什么,过年就要一家人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做饭,这才是年的味道。”(宁夏盐池县博物馆朱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