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党政聚焦
政见|千里流光系宁湘
——从“宁电入湘”工程看宁夏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突围路径
2025-08-23 08:54:04   
2025-08-23 08:54:04    来源:宁夏日报

  “正式启动!”

  8月20日上午9时30分,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两地同时按下启动键,正式投产送电。伴随着输电的啪啪声,须臾之间,腾格里沙漠的猎猎风声、贺兰山下的灼灼光焰,便化作三湘大地的万家灯火,在长江与黄河的波涛间,奏响了跨越千里的能源交响。

  (一)

  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能源丝带”。

  它跨越6省(区、市)的广袤疆域,14次掠过黄河、长江等河流的粼粼波光,9次与高铁呼啸擦肩,14次穿越电气化铁路的钢铁脉络,36次跨过高速公路的如织车流……

  它冲破高海拔重冰区的凛冽寒风,穿过喀斯特溶洞的幽暗深邃,将西北的苍茫与江南的温婉,紧紧系在了一处。

  它的背后,是一场破解“供需之困”的双向奔赴。

  电,是湖南的“百年桎梏”:用电量持续走高,电力供应却长期“捉襟见肘”。以2020年至2021年迎峰度冬期间为例,湖南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再次突破供应极限,湖南不得不采取错峰、避峰、轮休、让电、负控限电等措施。

  也是在2020年,宁夏将清洁能源产业列入自治区“九个重点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建一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外送电力大通道,并将此列入自治区“十大工程”,在进一步推动宁夏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同时,为“能源出塞”寻找“远方的家”。

  国家战略牵线搭桥,“寻寻觅觅”的两省区一拍即合!

  宁夏人的“攒劲”、担当与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坚韧相遇,“宁电入湘”工程奇迹就此起笔。

  顺着时间脉络回看来路。

  2021年5月,宁夏、湖南两省区在银川市召开能源合作座谈交流会,共同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推动实施宁夏—湖南工程。同年12月24日,这一工程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并位于国家“十四五”开工建设9条直流工程前列。

  2023年5月,宁夏—湖南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是我国首条获批的以输送“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

  定下的事,马上干!一个月后的6月11日,机器的轰鸣声响彻腾格里沙漠与湘江之畔,工程正式开工。“从项目动议到核准开工,仅用两年多时间,创下了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的最短纪录!”全程参与的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志彬感慨道。

  “电力天路”,难度可想而知,挑战无处不在。

  1616公里,0.005秒送达,人眨眼一次大约需要0.2秒到0.4秒,电能从宁夏到湖南的时间大约只有眨眼时间的五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极致的速度需要每一个技术操作、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这条线,与“西电东送”已建、在建特高压线路交叉达11次,规模之大为国内首次;中宁换流站内,GIS设备安装需百万级洁净度,建设者们筑起“五级防尘屏障”,将尘埃隔绝在外;阀厅安装精度要求达0.1毫米,成千上万次反复校准,直到每一个参数都完美契合标准。

  跨越银兰高铁的放线作业被安排在2024年10月30日0时30分至3时30分的“天窗期”,连续8个“天窗点”,建设者们守在夜色中,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精准操作每一台设备,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清晨,当D2763次高铁全速通过施工区域,现场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今年6月19日,宁夏—湖南工程按期高质量完成双极低端调试,在夏季用电高峰来临前形成400万千瓦送电能力。迎峰度夏期间一直保持300万千瓦以上的高功率运行,平均输送功率接近湖南全省负荷的十分之一,累计输送电量超35亿千瓦时。

  这股来自宁夏的绿电,及时填补了湖南电力供需的“硬缺口”。

  这个超级工程,还形成了一系列“双八百”特高压直流标准化成果,包括典型图纸5500多张,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行业标准9项、企业标准100项。所有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制造、一次带电成功和稳定可靠运行,工程批量应用的全国产换流变阀侧套管、大吨位瓷绝缘子等新组件、新材料性能优良,让国产设备从“有”到“优”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二)

  “宁电入湘”工程,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电缆,更是一条横跨1616公里的“能量运河”和“经济动脉”。

  每年360亿度的电,对于宁夏和湖南,意义非凡。

  对于送端而言,意味着宁夏真正成为国家级“绿电生产基地”,宁夏的沙漠和戈壁滩从此成了树上长钱的“能源果园”,每一块光伏板、每一座风电机,产出的绿电都有了稳定可靠的销路,不仅解决了“修了电厂、电却送不出去”的难题,更刺激了未来投资,有效拉动了本地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发展,将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漠变成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金矿”。

  对于受端湖南而言,这是一条“雪中送炭”的保障路,为高速奔跑的“制造业巨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面包”。

  以2023年为例,湖南省全社会用电量突破2200亿度,夏季高峰电力缺口巨大,任何一次的拉闸限电,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都是致命打击。这条线路每年输送电量约占湖南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相当于给湖南全省约6600万人每人配了一个持续供电的“600瓦”超级充电宝,为“制造业航母群”配属了一艘不会枯竭的“综合补给舰”,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更直接为工厂的机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地铁的牵引电机注入强劲动力,确保了生产线的连续运转,维护了湖南乃至国家重要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也是这条线,可以使湖南一次性减少燃煤消耗约1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200万吨,相当于为三湘大地种下了超过20亿棵大树,为三湘大地换来了更多蓝天白云,进一步迈进“双碳”时代。

  风从塞上起,光向湘江去。

  在重塑我国能源格局的征程中,以“宁电入湘”为代表作的能源出塞,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记者 杨嘉琪 马晓芳 周一青)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邵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