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党政聚焦
山河作卷,绿水逶迤青山开
——“两山论”的宁夏实践
2025-08-25 12:31:24   
2025-08-25 12:31:2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深入践行“两山论”,在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推进“三山一河”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书写新时代美丽宁夏建设新篇章。

  为立体展示宁夏践行“两山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推出特别策划:塞上江南写江南——“两山论”的宁夏实践主题报道及特刊,敬请关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适逢“两山论”提出20周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0年间,“两山论”荡开层层涟漪,从小山村的“一点绿”扩展到全国各地一片绿,凝聚起神州大地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更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出了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时光为笔,山河作卷。

  20年来,宁夏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墨,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根植山河,泼墨绘就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壮美图景,让绿色成为南北山川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蹚出了一条“定制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凝眸回望,塞上大地“只此青绿”律动从无间断。

  眺望前路,“绿水青山”中蕴含的哲理动人心魄。

  (一)

  这,是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理念之变。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从过往中走来,无数地方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嬗变中懂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社会财富。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利用好绿水青山,就能通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路径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镜鉴。倘若把目光拉回更为久远的过去,要经济还是要生态,对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来说,是一道并不难作出回答的选择题。那时,宁夏的“父亲山”——贺兰山,哪能像今天这样,夏末秋初仍在铺展漫山遍野的绿。

  彼时的贺兰山因矿藏丰富、满身是宝,山体北部的露天采煤区整日挖掘不停,点燃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苗,也换来了小省区拼命追赶、飞速前进的动力。但是,无序开采带来的代价并不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大磴沟区域曾是当地重要的煤炭开采区域之一,长达50多年的无序开采让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情况加剧,贺兰山自然生态环境遭遇“不能承受之重”。

  一切,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而发生改变。

  蝶变,也在总书记踏足宁夏大地、作出深刻指示之后一体推进。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来到宁夏考察。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对宁夏寄予殷切期望:“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2020年6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站在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时,总书记强调,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理念先行,行动铿锵。

  2017年,我区打响贺兰山清理整治攻坚战和保护修复持久战,果断关闭退出煤矿28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约2000万吨,修复受损区域40余万亩、完成治理点214个。

  如今,8年过去,经历了清退矿场、削坡降台、覆土复绿等治理手段,贺兰山的历史遗留生态损伤正一步步愈合。大磴沟生态修复治理区早已看不出曾经模样,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绿。山上,翠绿渲染了一地的生机,镶嵌其中的翡翠湖,犹如一面天空之镜,记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山下,葡萄葱郁,产业兴盛,曾经的砂石荒滩、废弃矿坑,摇身一变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相伴相生的葡萄酒庄、特色民宿等产业让这里尝到了因山而富、因业而兴的甜头。

  不独贺兰山在做“加减法”。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全部拆除,三关口矿区企业全部清零,生态修复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罗山自然保护区里,38座风电机组及附属设施全部退出……

  今天,再问“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答案已不言而喻。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也绝不是对立的。

  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思路,舍得了眼前利益、增长速度和含泪的GDP,才会有高质量的发展、高品质的生活,才能换来群众真心的笑颜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满生活。

  理念一变天地宽。

  “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

  (二)

  这是一次映照前路方向的实践之行。

  站在20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两山”理念早已超越生态范畴,成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到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被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诞生的“两山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着全国各地稳步行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宁夏,从20载春秋流转中走来,手中握着的,不仅有绿水青山中蕴藏的发展密码,更有总书记赋予我区的重大机遇。

  从2016年强调“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求我们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到2020年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重任,明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再到2024年提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总书记对宁夏的关心一以贯之,对生态的关注始终如一,指引我们积极探索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步履坚定地书写出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故事。

  山,绿了。完成矿山修复和国土整治56.48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27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1.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8%,湿地保护率达29%,越来越多的“生态精灵”安家落户,华北豹、黑眉柳莺、豹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现身影。

  水,清了。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8年以Ⅱ类水质出境,地表水优良比例稳定在95%。自2023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改革,近5年来压减水稻种植面积54.9万亩,农业用水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7.3%,在保护基础之上,让黄河水释放出了更大价值。

  天,蓝了。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连续10年稳定在80%以上,重污染天动态清零,“贺兰晴雪”胜景再现,“银川蓝”“固原蓝”频频刷爆“朋友圈”,前段时间宁夏更实现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三连优”。

  沙,变了。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达到4456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比重提升到57%。曾经“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漫漫沙海,变成了涤荡心灵的度假宝地,每一位前往体验的客人,都能在品枸杞鲜果之甘甜、仰大漠星空之浩瀚、赏落日孤烟之美景时,全身心感受宁夏用智慧书写的治沙奇迹。

  山川不语,青绿作答。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道路上,宁夏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立足“一河三山”生态坐标、“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不断强化总体布局、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出台生态文明建设“1+4”系列文件,搭建起保护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的“四梁八柱”,美丽中国建设宁夏实践正大放异彩。

  在如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回答上,宁夏也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发展的机遇;不是经济的负担,而是新的增长点。少算眼前账、局部账,多算长远账、整体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资产,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根基。

  (三)

  这是一条惠泽万千群众的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是赚得“金山银山”还是守住“绿水青山”,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百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当下全区各地工作准则。

  放眼身边,城市里,公园绿地不断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彩蝶振翅、鸟雀啁鸣时有可闻,推门见绿、乐享美景已是常态;乡村里,村居环境整洁优美,乡村旅游热火朝天,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无数村镇稳稳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银川市西夏区同阳新村,631户村民依靠清洁取暖改造,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燃煤取暖,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带来的“卖碳”收益;

  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蛟龙口村,曾经的低效盐碱地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摇身一变成为海产品淡水化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等畅销区内外;

  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昔日光秃秃的梁峁,经由坡耕地治理、造林种草、沟道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戴上了林草“帽”、缠上了梯田“带”、套上了坝库“靴”,水土流失治理度超90%,早熟车厘子、金色宝塔蜜薯等特色果蔬走俏市场,太空舱酒店、特色民宿等吸引游客“到此一游”,仅2024年,村集体收入就超过20万元,271户村民搭上了生态致富“快车”……

  一地蝶变,全局缩影。

  “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再一次生动印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至臻道理。

  那些山水之变,犹如一扇窗,照见“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广袤城乡的绿色蜕变;更像一把标尺,标注出这一科学理念自提出之日起就从未改变的民生刻度。

  民之所盼,心之所念。从“盼温饱”变为“盼环保”、从“求生存”改为“求生态”,新时代的征程上,群众的需求在变,发展的理念同样要变。山大沟深怕什么,主卖“冷凉气候”,南部山区“18℃的夏天”文旅品牌同样能叫响全国;三面环沙又如何,推出“瀚海荒凉”,沙漠旅游、星空辽阔也能成为吸引无数人趋之若鹜“打卡”的“金字招牌”……

  绿水青山拥有无限机遇,端看如何从中寻找挖掘,让生态颜值大幅提升,温暖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美丽宁夏的未来勾勒出美好蓝图。

  然则,有个标准始终不能变:“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0年山水巨变,20年真理闪耀。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路径,从无止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青山为笔,以绿水作墨,塞上大地定能涌现出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也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出更多属于美丽宁夏的崭新诗篇。(记者 贺姗姗)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