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党政聚焦
宁夏,被世界看见,也走向世界
——中外媒体感触“塞上江南”发展强劲脉搏
2025-09-18 11:00:03   
2025-09-18 11:00:03    来源:宁夏日报

  如何看待宁夏绿色能源的发展前景?宁夏是如何在缺水的情况下管理水资源的?宁夏是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9月16日下午,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外媒看中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路透社、英国独立电视新闻、中国日报等25家中外媒体将镜头对准宁夏,聚焦我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与科技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现场,宁夏亮出成绩单。

  通过高位推进,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构建起系统完备的先行区组织、政策、制度体系。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速达到5.8%,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近3年连年名列全国前茅。

  立足“一河三山”基准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不仅筑牢了生态保护的西北安全屏障,“黄河清、贺兰美、六盘绿、罗山翠”的生态图景更加美丽动人。

  通过每年把75%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宁夏办成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全体居民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国前列,厚植了先行区建设的“幸福底色”。

  “宁夏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增长极’,如何抓住机遇,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宁夏全省是否有可能完全实现绿色转型?”面对新华社记者和英国独立电视新闻记者的提问,宁夏用数据“作答”。

  “十四五”以来,宁夏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全区算力投资、标准机架、智算卡、算力规模都翻了一番。目前已建成标准机架18.9万架、智算卡16.6万张、算力规模10.7万P,今年有望再翻一番。

  作为我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目前宁夏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比达到60%,已经由过去的“煤炭基地”蜕变为现在的“绿电先锋”,还有1.6亿千瓦的新能源开发潜力,能够为全面实现绿色转型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我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这次宁夏之行让我真正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脉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编辑杨舟在发布会后坦言,尽管自己并非环境领域记者,但宁夏作为全域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能源发展路径令他印象深刻,“尤其是‘宁电入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项目,真正体现了西电东送的国家战略和宁夏的担当。”

  第一次来到宁夏的香港有线新闻记者蔡紫婷,感受到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塞上江南”。“很多东西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比如吴忠早茶文化,黄河的魅力也只有亲眼看过后才知道。”

  蔡紫婷特别提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深刻印象:“我没想到宁夏有规模这么大、产业链如此完整的酒庄,比我想象中的更大、更好。在体验和品酒的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宁夏‘紫色名片’的神奇魅力。”

  如今,宁夏的好水土不仅造就好风光,更换来好产值。2023年,宁夏从同属黄河流域的四川省阿坝州转让取得1800万立方米黄河水权,用于宁东基地工业生产,完成跨省域水权交易全国第一单,实现了黄河之水在川蜀天府和塞上江南间的双向奔赴。

  让杨舟和蔡紫婷更为赞叹的,是宁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的平衡。提到参观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时的感受,他们认为:“上方太阳能板发电、下方生态种植,这种‘一地两用’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通过滴灌育种等新技术实现节水生产,同时解决了生态移民就业问题。企业能有这样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思路,非常可贵。”

  “宁夏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走出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路子,这个叙事本身具有国际传播价值。”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杨舟特别关注宁夏如何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本土葡萄品种’‘东方风味’这些独特标签,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呼应了‘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期待。这种将传统与创新、生态与发展相融合的宁夏经验,值得被更多国际受众了解。”他以宁夏葡萄酒为例说道。

  在记者团看来,宁夏的魅力正体现在这种多元融合之中——“这里既有西夏陵的厚重历史,也有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活力;既有大漠孤烟的雄浑,也有葡萄美酒的醇香。这是一个正在被世界看见的宁夏,也是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宁夏。”(记者 杨嘉琪 贺紫瑞 李宏亮)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