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智梅(右四)和一家人其乐融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的海智梅,身着朴素的服饰,庄重地接过“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证书。那一刻,她用15年光阴书写的孝老爱亲故事,如同春风般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2010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海智梅一家平静的生活。丈夫的哥哥和嫂嫂相继离世,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读八年级,最小的仅3岁,还有卧病在床的七旬公婆。当时,海智梅和丈夫已有3个孩子,全家靠丈夫打工勉强糊口。
“娃娃们不能没人管。”面对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婶婶”,海智梅的眼神里透着股执拗。她和丈夫不顾邻里的不解和娘家人劝阻,毅然将3个孤儿接回家。从此,这个家庭多了3位新成员。更令人动容的是,肇事方无力赔偿,海智梅夫妇俩主动承担起哥哥欠下的债务。有人说她“傻”,她却朴实地回答:“人走了,债不能赖,娃们的未来更不能耽误。”
“接回孩子容易,养大却难如登天。”丈夫为了生计早出晚归,海智梅则化身“铁人”,每日凌晨5时起床做早餐,送6个孩子上学。随后,她骑一个多小时电动车,到银川打工。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常常忙到凌晨。
即便如此,生活的磨难并未停止。2012年,海智梅的丈夫在工地干活时肩膀被钢管砸断,2015年又因车祸腿部骨折,两次手术费用和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那段日子,海智梅白天打3份工,晚上照顾丈夫和孩子,几年没回过娘家,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有一次实在太累,骑着车差点栽进沟里。”她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个咬碎牙往肚里咽的日夜。
在海智梅的字典里,“亲生”与“侄女”没有区别。她省吃俭用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却舍不得给自己添双袜子;孩子们的学费优先交,自己的胃药却常常断顿。
这份无私的爱终于结出硕果,长子金海洋在西北工业大学品学兼优,课余打工减轻家里负担;长女金海燕成为人民教师,传承爱心;次子金海涛和小侄女金晓雪正在上学,成绩优异;大侄女金晓玲成为建筑设计师,二侄女金晓慧组建了幸福家庭。如今,孩子们每月主动给家里打钱,逢年过节全家团聚,6个孩子围在海智梅身边,笑声填满了农家小院。
“婶婶就是我们的亲妈。”侄女金晓玲说起往事,眼里泛起泪花。
当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海智梅夫妇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今年春节,自治区有关部门专程前来慰问他们一家,送上5000元慰问金,并勉励他们继续将爱的精神发扬光大。然而,海智梅夫妇并没有将这笔钱用于自家,而是先后走访铁东村及老家彭阳县的残疾人家庭、困难户家庭和孤寡老人家庭,将这5000元一分不剩地全部捐了出去。在他们心中,孝老爱亲不仅是对家人的责任,更是对社会的担当。
5月26日中午12时许,在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的一处工地上,海智梅正忙碌着。她手脚麻利地售卖着盒饭,同时,她利用片刻的空闲,和记者聊起了天。“能够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到北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内心满是激动,也深感无比荣耀。其实,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也不高,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我只是在咬牙坚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得起孩子们,对得起离世的哥嫂。”说到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时,她的语气里满是激动。
在海智梅看来,“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并不仅仅属于她个人,而是属于每一个默默践行孝道、守护家庭的普通人。“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往后,我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更深入地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传递给更多的人。”海智梅坚定地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