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军的新年撞上了丰收季,格外喜乐。
“初二就有人打电话问采摘的事儿,正月初五一下来了10多个人,摘走了200多斤西红柿。”2月17日,王治军喜滋滋地对记者说道,彼时他正等待着预约客人的到来。
比丰收更让王治军高兴的是,温棚种植试水成功。王治军是西夏区怀远路街道富宁村村民,这是他第一次种植温棚蔬菜。“没手艺、文化程度低,以前都是找零工干。我一直想有个稳定点儿的工作。”王治军告诉记者,去年,村上建了8栋第四代日光温棚,动员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王治军第一个报了名,因为他觉得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合作社负责销售,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他作为种植户只要把温棚内的事儿操心好,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这是个长期稳定的活计。于是,他花了3万元租了两栋温棚。相比于王治军的积极,更多的村民持观望的态度,在村委会的动员下,最终5位村民租种了8栋棚。
“从种的那天,我就决心一定要种成功。”王治军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和妻子明确分工,他负责照顾两栋温棚,妻子负责在外打工,保障温棚见效前一家的生计。如果温棚收入好,妻子也回村里种温棚。王治军想种成功,一方面是为了自家能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同村的亲朋好友看到他成功后能够加入,也能过上好日子。
王治军的种植过程还算平顺。品种是企业推荐的时下较热销的普罗旺斯西红柿,种植上有企业的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王治军每天都要在温棚里忙活10多个小时,在微信交流群里上传视频,一发现有异样,就赶紧联系农技人员。
2月初,王治军终于吃到了棚里红的第二个西红柿。第一个西红柿被来“观摩”的村民吃了。自从王治军种下温棚,观望的村民常来“串门”。看着西红柿一个接一个地红,王治军心里高兴,发了微信朋友圈和抖音,没想到很快就迎来了驾车前来采摘的人们,一下子销路的问题也解决了。“一个棚1700棵苗,最少产1.7万斤西红柿,一斤西红柿卖五六块钱。今年的收入应该还不错,明年我打算再承包一些棚。”王治军说。
富宁村党支部书记赵中环告诉记者,温棚是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和扶贫资金建的,借助温棚区,原本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富宁村去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今年,村里将继续争取有关资金,再建10栋棚。考虑到我们村交通便利,处于旅游黄金线上,且有梅花鹿特色养殖,我们打算走一条小而精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即打造以休闲采摘为主的田园综合体,给村民们带来更多致富的机会。”(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