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市县风采
逐水追梦出大山 搬出大山天地宽
——宁夏逾百万移民扎根新家园奋斗新时代
2021-03-20 08:59:23   
2021-03-20 08:59:23    来源:宁夏日报

<p>  移民过上新生活。</p>

移民过上新生活

  春风送暖,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沿街的桃花开了。

  行走在绯云绛雪掩映的村落间,让人忽觉落入桃花源。美景如画,可画中人刘克瑞却无暇欣赏。

  3月16日,他在自家院内蓝瓦覆顶的木质建筑里忙碌着,将一张张棕色木桌上摆放的青花盖碗茶杯擦得锃亮。

  刘克瑞的茶舍就要开业了,今年他和老伴想利用茶舍办个农家乐,为来村里旅游的人提供西海固特色美食。

<p>  刘克瑞喂牛。</p>

刘克瑞喂牛。

<p>  移民喂养芦花鸡。</p>

移民喂养芦花鸡。

<p>  白世金在扶贫羊场喂羊。</p>

白世金在扶贫羊场喂羊。

  开茶舍,办农家乐,放到过去刘克瑞想都不敢想——老家山大沟深,吃着苦咸水。就是有甜水,客从哪里来……命运的改写始于2012年。

  那一年,刘克瑞一家从大山环抱的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搬到移民聚居的“宽平地”红寺堡。刘克瑞养牛种地,儿子儿媳在附近打工,日子日渐红火,2017年全家脱贫。如今,他和老伴又张罗着盖起茶舍,从乡村旅游中“掘金”,儿子在村集体养殖园区开车,儿媳妇在村党员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还兼任村上农特产品的带货女主播。一家人安居乐业奔小康。

  搬出大山天地宽。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123万“刘克瑞”们从宁夏中南部地区搬迁到引黄灌区及“近水、沿路、靠城”的安置区。这意味着,宁夏17.8%的人口走上了移民之路,在他乡建设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刘克瑞的心里话,也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23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p>  圆德村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街景。</p>

圆德村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街景。

搬出大山 摆脱贫困

  千百年来,宁夏中南部地区与贫困旷日持久的斗争从未停歇。靠天吃饭的农民常常“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数据显示,1982年,宁夏南部8县区人均有粮8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6元。

  有人说,当年的宁夏中南部地区有“五大难”,吃水难首当其冲,其次是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种粮难。

  当时宁夏中南部地区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地表水大部分为苦咸水;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0.758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宁夏平均水平的1/6,全国平均水平的1/50。

  “洗脸水全家七八口人都用过一遍后,还要倒在桶里喂牲口。”据第二批援宁扶贫工作队领队马国林回忆,他在固原下乡时看到,人畜共用一窖水是常态,羊粪和草漂在水面,刚开始根本不敢喝。

  原始的耕作方式让盲目开荒、倒山种植成为当时主要生产方式,25度以上坡地被大量垦殖,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导致西海固垦殖指数高达40%以上,贫困群众陷入了“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过度开垦”的怪圈。

  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共存共生。农业落后,资源匮乏,交通不畅,信息受阻,能源短缺等短板互为因果、相互叠加,让人口超载和生态退化不断加剧。

  数据显示,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原固原市所属5县1区(包括今中卫市海原县)人口从47.96万人增长到180多万人,增长了2.75倍,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28.6人每平方公里提高到1999年的107.3人每平方公里。

  按照联合国标准,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承载力为7至20人每平方公里,而宁夏中南部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超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密度临界标准10多倍,达到220人每平方公里。

  面对贫困,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为实现解决区域性贫困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宁夏持之以恒把移民搬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生态工程,以求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问题。

  自1983年拉开移民扶贫开发序幕,宁夏先后组织实施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共6次扶贫移民搬迁,将贫困群众安置在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扶贫工作实现由救助式向开发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有利转变;同时实施了固海扬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等“生命水脉”工程,将黄河、泾河水引入干旱地区,彻底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种地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难题。

  祖祖辈辈深陷大山的移民群众走出了大山,也翻过了“贫困”这座大山,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至2020年11月,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易地移民搬迁,减少了人口压力和人为破坏,给生态保护让出了空间。“十三五”时期,固原市持续实施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2%提高到30.1%,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排名连续五年领跑全区,五河水质全面达标。

  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节点上,宁夏已翻开移民工作新篇章。

  因地制宜 安居乐业

  近40年的易地扶贫搬迁中,一批批移民从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水库淹没区、地质灾害发生区等地搬出,踏上生活新起点。

  宁夏各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迁入地、迁出地实际情况盘活资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安置方式,让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圆德村,劳务移民每户分到了89平方米的临街房,生态移民每户分到了一栋2亩的蔬菜大棚。为了帮助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当地政府结合圆德村实际,开展挖掘机、装载机、电焊、餐饮等劳动技能培训,并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建档立卡户考驾照,邀请专家进村讲授种植、养殖技术。

  海志军一家从原州区炭山乡红沟村搬到位于川道区的圆德村。他在村里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商店,妻子发挥裁缝手艺,专门制作床上用品,收入稳定,还不用下苦力。“环境一变,眼界变了,活法也换了。”海志军对此感叹不已。

<p>  张肸(左)查看大棚里甘蓝的长势情况。</p>

张肸(左)查看大棚里甘蓝的长势情况。

  199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此后,黄河水被一级一级地“扬”到高于黄河水面300米的红寺堡区。

  来自宁南8县(区)及宁夏周边五省156个乡镇412个行政村的23万多移民陆续搬迁至红寺堡区,平地建起一座移民新城。每年1.98亿立方米黄河水,浇灌出红寺堡70万亩良田,涵养了130万亩生态林。

  去年,刘克瑞所在的宏德村有2300余人务工,实现创收3450多万元;村集体与邻村联合养殖肉牛3700头,年总收益达到1200万元,入股农户户均年收益达到2万元。

  去年,红寺堡区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为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0354元,涨到去年的25468元,翻了一番多。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插花移民的安置方式实现了移民安置与闲置宅基地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取得了“退出农民满意、移民满意”的成效。

  “和大多数进行集中安置的移民方式有所不同,所谓插花移民,就是将移民群众分散安插到生产生活条件良好、闲置土地、宅基地比较多的村落,和村庄原居民插花居住。”平罗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冯峰表示,在实施插花移民时,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进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行宅基地和农用地的集体收储,并将收储的土地和住宅用于安置移民,“这实现了集体收储与移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资源。”

  “土地是农民的根。户均5亩熟地的有土安置让移民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从容面对新生活。”冯峰说,平罗县能够创新开展插花移民,得益于该县在农村综合改革领域先行先试,先人一步。

  2012年以来,平罗县先后承担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等20多项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任务,探索完善了土地规范化流转机制、产权抵押贷款及产权交易机制、农民产权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有了政策保障,以农民和移民自愿为前提的插花移民才能顺利实施。

  “因为行之有效,平罗县实施的插花安置被写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平罗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平罗县共安置插花移民1619户9527人。灵沙等易地扶贫搬迁插花移民安置乡镇,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推动、社会保障、结对帮扶等精准脱贫计划,帮助移民从迁出地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依托靠城、沿路居住的便利条件,建成设施蔬菜园区6个,肉牛肉羊集中养殖园区7个,鼓励移民从事劳务、商贸、交通运输等,形成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增收致富模式,实现移民收人来源由完全依靠农业向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转变,让移民收入更稳定、可持续。

<p>  姚伏镇插花移民在大棚里忙碌。</p>

姚伏镇插花移民在大棚里忙碌。

  今年1月29日,平罗县姚伏镇许家桥村插花移民张肸全票当选为该村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从西吉县平峰镇权岔村搬到平罗仅4年,张肸和其他移民群众彻底融入了许家桥村的生活。

  “插花移民的实践证明,农村的空心村经过资源整合,可以重新焕发活力。”在平罗县宝丰镇组织委员何梅玲看来,插花移民实现了安置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服务成本“四降低”和资源利用率、移民生活质量“两提高”。

  和集中安置不同,插花移民只对收储农村闲置房屋、圈舍、院落整治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每户能节省5万元的费用;给移民分配的土地均为中等地力以上熟地,只要适当投入,精耕细作,就能保证移民温饱;插花安置不再新建村部,不再增加村组干部,村镇干部和村组干部服务指向性强,可以精准指导移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医疗等直接利用当地原有服务设施,不再投资服务组织和设施建设,服务成本也大大降低。

  “插花移民在居住地大环境的影响下,容易转变思想观念,尽快和当地群众交流融合,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直接用于生产。移民和居住地居民享有同样的公共服务,就业更容易。以户为单位的教育帮扶,也能精准对其子女扶志、扶智,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何梅玲表示,插花安置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能融入”的问题。(记者 朱立杨 李良 剡文鑫 杜晓星 文/图)

  【记者手记】好日子从“愿景”变“实景”

  “春节前把大部分羊都卖掉了,现在剩下大多是母羊。昨天10只羊羔出生,一直到凌晨3点多才忙完。”3月14日,在平罗县宝丰镇扶贫羊场忙碌的插花移民白世金说。

  虽然一夜没睡,眼睛泛红,但老白干劲儿十足。

  2016年,白世金一家从西吉县西滩乡庙湾村搬迁到兴胜村。如今,白世金的两个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小女儿在平罗最好的中学读书。

  “镇政府引导我们养殖的湖羊品种抗病能力强、产羔多,这几年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白世金笑着说,希望政府能继续做好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尤其希望加强发展产业的资金扶持政策”。

  搬离故土来到新家园,日子年年好,产业处处新,美好“愿景”变成了“实景”,从这里走向幸福生活,每个插花移民都是见证人。

  刚踏上这片土地时,大部分插花移民还顶着“穷帽子”。他们与当地村民共同生产生活,遇到困难的,党员包户帮忙解决,不会种地的,企业和合作社以及农技人员手把手教。短短几年,已经涌现出一批白世金这样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

  有的插花移民在公益岗位上干得得心应手。平罗县姚伏镇许家桥村移民张肸介绍,依托姚伏镇蔬菜产业联合党支部的引领,移民逐渐在特色产业设施蔬菜大棚中收获了真金白银。他也收到了政府种植、养殖帮扶资金9000多元,加上每月公益性岗位的1200元的工资,生活一年一个样。

  “现在有一堆点子和想法想要实施,希望引进企业,将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完善村部的基础设施和文体设施,不辜负党组织和村民对我的信任。”张肸说。(李良)

  【时评】顶层设计离不开基层智慧

  宁夏一张蓝图绘到底,用近40年时间移民搬迁逾百万人,最大限度地给予移民各种政策扶持,激活了移民内生动力和基层活力,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贡献了“宁夏样本”。显著成绩的背后,是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是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是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成绩的取得,也与坚持广开言路问计于民,保持政策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随着我区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移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和融入使其对政策供给有了新的需求。今年,宁夏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正是出于巩固升华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考虑。必须强化思想认识、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战略规划、政策措施“五个衔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调研移民生产生活现状,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突出短板和发展方向,解决项目规划和政策供给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衔接不充分、交叉重叠等问题。

  同时,要认识到,许多难题并不能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智慧良性互动十分必要。要积极完善移民政策信息公开与参与表达机制,健全移民政策有效供给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建立动态性、灵活性的政策供给调适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及时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要时时盯着移民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的重点,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确保“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时期的“路线图”“施工表”有效对接。(朱立杨)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