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家老醋第七代传人强家骐在醋坊忙碌。记者 蔡莞郁 摄
记者用镜头定格乡村社火表演。记者 龚其云 摄
记者在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肉牛养殖基地采访。记者 白茹 摄
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这些付出和散发出的光芒值得被记录、去讲述。
1月14日至2月12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新春走基层”主题蹲点采访小分队先后深入五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及各县(市、区),聚焦家乡新变化、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区,从工厂车间到项目一线,从春运现场到民俗展演,记者用扎实的脚印、细致的观察、多维的思考和鲜活生动的笔触,记录着欣欣向荣的宁夏山川、活力满满的生产一线、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
到基层一线“抓活鱼”“采鲜菜”
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更是新闻工作者的源头活水、精神宝库和成才沃土。只有身在现场、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1月中旬,吴忠市盐池县小分队来到盐池县花马池镇,走进滩羊养殖园,听养殖户冯银秀娓娓道来的“养羊经”,深切感受滩羊产业带给他的满满幸福;盐池县麻黄山乡松记水村养殖户李仲雄说起养滩羊的收益时,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在盐池县九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数字化展厅里,一张覆盖跨越全国多个地区的销售网络图,清晰记录着滩羊冷链物流的轨迹,早已从黄土高原延伸至北上广深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这些,不仅让记者触摸到120亿元品牌价值的质感,更探寻到县域经济破茧成蝶的成功密码,精心打磨的深度报道《盐池滩羊品牌价值何以达120多亿元》由此而生。
春节前夕,银川市小分队奔赴生产与生活一线,在车床飞转的韵律里,在实验室跳动的数据间,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跃动的脉搏,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经济的韧性,将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愿景具象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生动故事。春节期间,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新一年生产亚麻纱线7500吨的目标而冲刺,贺兰县有20多家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忙着赶订单,宁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收获了国内外近3亿元的订单……这些鲜活的故事,勾勒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随着脚步的深入,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红寺堡区小分队的记者在越来越浓郁的年味中,倾听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故事。在宁夏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牛晓钰,为家中产业出谋划策,她投身电商领域、做起包装,期望借助互联网,让“雪花羊肉”的美味被更多人品尝;在强家老醋酿造车间,大学毕业归来的第七代传人强家骐,接过父辈手中的木勺,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化机械设备,让古老的酿醋工艺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石嘴山市小分队的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全方位、细致地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驻村第一书记交流时,仔细询问产业发展难题与规划,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销售渠道拓展,从乡村旅游开发到政策扶持落实,进行深入采访,先后推出《小香菇撑开“科技伞” 隆惠村破“碱”焕新生》《沙漠铁路春运之变》等重点稿件,讲述了石嘴山市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好的新闻,一定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一定来自基层一线,采自鲜活现场。
好新闻是“走”出来的
相较日常的走基层活动,“新春走基层”又有何不同?
记者纷纷给出答案——
中卫市小分队新老记者结伴磨砺新闻“四力”,深入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报纸、新媒体、网络直播全面发力。《风雪之夜宁夏这个地方救出50多名被困人员 关庄乡党委书记:放心吃住,乡政府大楼是咱老百姓的》全网获得170万+流量;借海原县海城镇王井村“村晚”上榜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精心策划《春晚——三个山区村的文化盛宴》整版稿件;以《655万元分红背后的“精准助攻”》为题,聚焦沙坡头区宣和镇汪园村村民切实享受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来的发展红利。《三省通衢的温暖灯塔》《5分钟,列车站台上演生死营救》等一篇篇接地气、冒热气的稿件与读者见面,《寻味之旅——小强沿黄访食记》等系列短视频在春节档全网播出,烘托出浓浓年味。
固原市原州区和西吉县小分队的记者,运用讲故事的手法,让新闻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采写《三个就业故事 一条民生主线——看西吉县如何实现劳务输出开门红》等重点稿件,用鲜活故事反映固原市稳岗就业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采写13岁小春官的故事和6岁“小鼓迷”的现场新闻,展现了新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凸显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我们要当好民生的调查员、民情的记录者,用简洁、易懂、活泼的语言讲述基层一线的生动故事,写出更多有思想、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把故事讲出味,把新闻做出彩。”记者马赛尔说。1月下旬,隆德县小分队记者的脚步停留在年味渐浓的隆德县齐岔村上梁老街,他们将目光定格在这条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街里,以《上梁老街新生,给游客打通一条回忆的路》为题,记录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底蕴给乡村带来的变化。记者先后围绕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应对降雪保障民众出行安全、地方产业发展与经济动态等,写出《幸福你就唱出来》等稿件,反映基层群众的新春生活和实际关切,展示社会发展的积极面貌和发展活力。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记者从项目建设现场到企业生产车间,感受一线火热的生产建设热情。通过近1个月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深入一线访民生、察实情、看变化,从宁东基地加快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采访,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了时代新发展,采写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
“新春走基层”,怎样才能走得走心、深入人心?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细细思量、用心探索。
“每一次采访都是践行‘四力’的宝贵磨砺。”记者杜晓星说。(记者 李 锦 强永利 剡文鑫 乔素华 贾 莉 李 良 蔡莞郁 李昊斌 师 越)
记者手记
在吴忠市利通区杨氏拳传承基地,传承人杨文玺穿梭指导,学员身着整洁的练功服,一招一式尽显专注与坚毅,他们的每一个抬手、每一次转身,都饱含着对传统武术的敬意。
22岁的吴宇聪打完第三套牧羊鞭后,脸上已然留下一道深红色的伤痕,面对记者的关切,他却笑着说:“跌打损伤是家常便饭,练武没有捷径可言。”这不仅是武术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每一个基层故事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切片。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挖掘出充满真情实感、饱含深度与力量的新闻素材,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在基层采访过程中,我对新闻“四力”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脚力支撑我深入一线,眼力助力我捕捉到闪耀的新闻亮点,脑力推动我思考新闻价值与意义,笔力赋予我传播动人故事的能力。我将继续践行“四力”,深耕基层,用心聆听时代最强音,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我们要继续深入基层,离群众越近,离好新闻就越近,基层一线的故事才能传播得更广、更远、更动人。”记者马忠说。
的确,好的新闻一定是“走”出来的,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察实情,采访对象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让读者、观众动真情。(记者 李 良)
宁报微评
从隆冬出发,赴一场新春的约会。走进社区,与基层工作者促膝长谈;走进厂房,与科研人员见证奇迹;走进田间,与农民朋友并肩作战……春节前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开展“新春走基层”主题蹲点采访活动,各路记者深入全区各地,用鲜活的文字和生动的镜头展现家乡的美好、记录发展的热潮、定格奋斗的力量。
走进基层,就是走进了最真实的宁夏。2024年,写满不易,也注定不凡。这一年,宁夏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稳步推进;这一年,宁夏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新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新气象、新风貌;这一年,宁夏现代化建设在迎挑战、破困局中稳步前行,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优异答卷……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笔端描写的是改革发展的真实模样,镜头捕捉的是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中绽放的幸福笑脸,一篇篇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犹如一股股强劲的春风,吹遍塞上南北,充分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坚定改革信心、积极投身改革事业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宁夏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走进基层,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深入探访,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最奋进的发展、最火热的感情、最接地气的故事、最让人难忘的奋斗,都在基层实践中。今年,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等着我们记录,还有更多平凡又伟大的奋斗者等着我们去探访。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走进群众中、走到实践中,用笔为人民抒写、用心为时代放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不断前进中收获感动、承担责任、磨砺“四力”,积蓄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伟大的时代,时时刻刻都有奇迹诞生;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深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让我们踏着“新春走基层”的节拍,继续深入基层一线,走基层、察民情、听民意,为群众送去温暖、送去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激发为明天奋斗的豪情,共赴宁夏更加美好的未来!(尉迟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