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贺兰县习岗镇某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某,未按要求将村集体占地补偿款入账。2014年5月,又以虚构土地流转费用的形式将某公司多支付的土地流转费用支付给第三方公司。2025年2月,石某被开除党籍。这起典型案例,是银川市纪委监委靶向纠治“三资”管理顽疾,守好村集体家底的真实写照。
农村集体“三资”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今年以来,银川市纪委监委坚持“小切口”破题,靶向施治,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三资”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守好村集体“家底”。
“我们通过‘清单式’排查,采取精准锁定问题靶向等一系列措施强化监督。”5月7日,据银川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农村集体资金收支、资产使用、资源开发经营等关键环节,紧盯村“两委”等主要干部、会计出纳等关键岗位人员,重点排查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债权债务管控不到位、财务会计执行不严格、工程项目管理粗放等问题。组织各市直部门、县(市、区)等开展自查,排查发现问题95个,限时整改销号66个。
银川市纪委监委还将“联动式”监督贯穿专项整治全过程,会同相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织密立体监督网络。延伸监督触角,县(市、区)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纳入对村巡察重点,综合运用常规巡察、专项巡察等方式,高质量开展巡察。派驻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监督“前哨”“探头”作用,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等多发易发问题,强化监督检查,深挖问题线索。畅通监督渠道,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监督平台,通过信访举报等方式,收集问题线索,拓宽监督覆盖面。
整治“三资”顽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银川市纪委监委通过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找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背后的风险隐患,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和工作提示函9份。精准有效运用“四种形态”严查违纪违法案件,今年以来共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5件,批评教育和处理39人。对情节严重、反映突出的问题线索,采取领导包案、提级办理等方式,做到问题线索清仓见底、一个不漏。(记者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