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市县风采
建立三级诊疗体系 扩建升级实验室
吴忠市红寺堡区疾控三年攻坚破困局
2025-05-14 15:43:53   
2025-05-14 15:43:53    来源:新消息报

疾控人员为养殖户普及防控知识。

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测采样水质。

高倍显微镜下的细菌样本。

实验室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样本。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曾高居吴忠市红寺堡区法定传染病首位,当地经过2022年至2024年的持续攻坚,成功将布病发病率压降79.34%,使这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这背后,是一个个患者康复回家的暖心故事,是一户户摆脱疾病阴霾的幸福家庭,更凝聚着全区疾控工作者的辛勤汗水。

  在这座承载着20万移民健康希望的年轻城市里,疾控体系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实验室建设实现从零起步到拥有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2个的跨越,检测项目拓展至181项,突发疫情应急响应时效压缩至30分钟内。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正在书写新时代疾控体系的“红寺堡样本”。

  建立三级诊疗体系

  将疫情监测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随着畜牧业迅猛发展,红寺堡区养殖、贩运、屠宰等相关行业从业者激增,2016年至2022年间布病疫情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胜于治疗,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才是治本之策。”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红寺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计生荣深感责任重大。

  柳泉乡卫生院院长庞万宝至今记得,2022年许多农牧民缺乏基本防护意识,有的直到病情危重才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那时候我们到村里进行拉网式排查,一边排查一边为村民讲解布病预防、治疗知识。同时,红寺堡区疾控中心为每个确诊病人建立档案。从排查到诊疗再到康复,我们全程跟踪随访。”庞万宝说。

  这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不仅威胁着群众健康,更考验着新兴移民城市的治理能力。计生荣坦言:“传统单兵作战模式已无法应对现代疫病防控需求,必须构建起全新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2022年,红寺堡区启动“布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创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工作机制——农业农村局严管养殖环节消毒隔离,市场监管局规范畜产品流通,教育局将布病防护纳入中小学课程……多部门拧成一股绳,形成防控合力。

  在红寺堡区,每名村医都有一本《布病防控日志》。每天清晨,他们带着检测包走村串户,为养殖户发放防护用品、宣传手册。“现在村民有任何不舒服主动找我们,对布病的认识也提高了很多。”柳泉乡水套村村医王玉祥欣慰地说。

  这套“村医初筛—乡级复核—区级确诊”的三级诊疗体系,将疫情监测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2024年,当地高危职业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8.3%,高危人群职业防护率达98.1%,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2023、2024连续两年布病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2024年较2022年布病报告发病率下降79.34%。

  5月9日,庞万宝和王玉祥一起走进水套村村民金某家,随访看望他两个月前患布病的11岁儿子。“出门要穿外套防风,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后期有任何不舒服就尽快到村上或者乡上找我们。”两人一边与金某交流孩子治疗情况,一边反复叮嘱。

  走到水套村养殖基地时,村民王某骑着电动车迎面而来,看到王玉祥停车攀谈。原来,4年前王某患上布病,全身骨关节一度疼痛站不起来,治疗了半年才康复。“接触牲畜前喷洒酒精,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作业后全身消毒。”王某说,从那以后,他和家人在养羊过程中严格做好防护,他还成了村里的布病义务科普宣传员。

  2025年,红寺堡区启动“布病三年巩固行动”持续发力,目前已完成筛查2000人,阳性率同比下降42%;创新建立的“养殖户—兽医—实验室”直报系统,实现疫情24小时快速响应。

  扩建升级实验室

  181项检测服务为防控赢得主动权

  “5年前,我们连最基础的饮用水水质检测设备都没有,仅有的一项检测全靠手工完成。”5月9日,在红寺堡区疾控中心生化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杜巧芸坦言。

  近年来,该中心投入300万元扩建实验室,新增核酸提取仪、基因测序仪等高端设备,核酸检测效率提升3倍,为区域疫情防控提供“一锤定音”的技术保障。如今,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原子吸收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整齐摆放,5名专业人员每天都会用这些仪器进行各种检测和实验。

  “这套原子吸收光度计能同时检测水中的氟化物和硝酸盐氮。”两天前,杜巧芸带领团队成员对辖区7家水厂24份出厂水、40份末梢水进行采样,重点对硝酸盐氮、氟化物等指标进行季度检测。“过去手工检测需要一周,现在自动化系统4小时就能出结果。”杜巧芸说。

  2023年,红寺堡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自治区认证的布病血清凝集检测资质,标志着当地具备了独立开展重大传染病检测的能力。2023年通过自治区实验室认证,新增布病血清试管凝集检测资质。这也为红寺堡区布病防治提供了强大技术保障。

  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生活饮用水(43项指标)、艾滋病筛查、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含甲流/乙流分型)等检测能力,覆盖181项服务。这些技术突破为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撑,使红寺堡区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赢得主动权。

  创新服务模式

  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慢性病防控领域,红寺堡区创新“家庭医生签约+社区健康小屋”服务模式,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5%,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2%。通过开展20万人次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建立10万余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网络。红寺堡区疾控中心连续两年被国家心脑血管病筛查中心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单位”,2023、2024连续两年被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局评为“全区疾病控制先进集体”。

  借助“互联网+健康宣教”新模式,红寺堡区疾控中心通过短信、微信、抖音等发布科普宣传信息,累计阅读量超500万次。联合学校、企业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适龄儿童疫苗接种12万剂次,妇女“两癌”筛查覆盖率达98%,开展职业病危害企业监测200余家,消除安全隐患50处。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中心组建6支24人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和10支50人“三公(工)”流调队,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20余次。通过修订完善28个应急预案,将突发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寺堡区疾控中心将以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目标,推动疾控体系向“大疾控”转型:建设智慧疾控平台,实现疾病监测预警智能化;推进“医防融合”示范项目,打造慢性病管理“红寺堡样板”……这些举措将持续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水平,为建设“健康红寺堡”筑牢坚实屏障。(记者 张雪梅/文 韩胜利 季正/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