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就得换一副铲齿,这1个多月已经换了3副。”铲车驾驶员李保跳下车,指着满是刮痕的铲斗说,“坑得挖得够深,树苗一落下去,根才能攥住地。”
近日,贺兰山下,废弃矿坑里热浪翻滚,干土腥味弥漫。环坑陡坡上,直径半米的鱼鳞坑沿等高线层层铺开,鹅卵石拦水墙沿坡顶蜿蜒。工人戴着草帽,在烈日下平地整坡、挖坑搬石。
“已经挖了2.4万多个鱼鳞坑,离8月底7万个目标还差一大半。”项目监理王世永抹了把脸上的汗,指向远处已完工的坡面,“明年再来,柽柳、黄刺玫、醉鱼木一绿,这里就像给矿坑套了层‘防护甲’。”
王世永脚下这片土地是砂石料开采留下的创伤,大坑四周是75度的陡坡,矿渣、建筑垃圾随处堆砌,暴雨一来,泥沙便顺着沟壑冲刷而下,不仅破坏地形地貌,更埋下地质灾害隐患。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废弃矿坑残垣断壁的景象逐日消除,一个个鱼鳞坑成了“水土锁”。“单坑可拦蓄35升雨水,一个坑就是一个小水库,坡面径流削减六成以上。”王世永蹲下身,攥起一把土说,“树根扎下去,地就活了。”
由点到面,这样的“复活术”正在宁夏黄河上游风沙区连片实施。作为黄河上游风沙区(宁夏中北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银川市已修复废弃矿山217.82公顷,49个矿点摘掉“生态伤疤”标签。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联丰村八组,5号治理区最直观。站在正源北街向西望,紫花苜蓿与沙打旺在风里翻起绿浪,玉米新叶沙沙作响。谁能想到,脚下这7.35公顷土地,曾被建筑垃圾和矿渣啃噬得支离破碎,是国家挂牌的废弃矿点。
“2月24日进场,先清渣,再把砖石混凝土打碎成骨料回填洼地,随后平整、覆土、改良,5月中旬种草绿化。”项目负责人兰晓勇摩挲着脚边的土层说,通过实施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等工程,昔日的生态痛点化作耕地或草地。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2024年7月,示范工程被正式纳入国家支持范围,总投资5.04亿元,覆盖银川、吴忠、石嘴山三市18个子项目;计划2024年至2026年修复401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总面积1731公顷。
“其中,银川市承担的6个子项目总投资1.91亿元,目前兴庆区横城、金凤区丰登镇、西夏区镇北堡镇等片区已全面开工,总体进度达50%;宁东镇项目也进入前期审批尾声。”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种树种草,而是重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银川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孙玉国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剡文鑫 王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