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市县风采
红寺堡区智能灌溉精准管控“水龙头”
新建高效节水灌溉片区11个 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
2025-08-04 11:16:32   
2025-08-04 11:16:32    来源:宁夏日报

  近两年,吴忠市红寺堡区累计投入2.4亿元,大力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推广滴灌、喷灌等智能灌溉技术。新建高效节水灌溉片区11个,铺设管道1200公里,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目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数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跃上新台阶。

  “阀门一开,水肥像长了眼睛,顺着管子直奔玉米须根!”8月1日清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梨花村的千亩玉米田里,村民马汉学掏出手机点开“智灌”App,只见屏幕上一条蓝色水线缓缓推进,田埂边的喷头立刻吐出细雨般的水雾。

  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浪,3年前还因为“水荒”让村民争得面红耳赤。如今,总投资1937.7万元的高效节水工程让“望天田”变成“稳产田”:3座新建蓄水池总容量9.54万立方米,1000千瓦泵站轰鸣作响,3台机组日夜运转,把水肥精准“快递”到每一株庄稼的“嘴边”。

  红寺堡区高效节水项目经理吴伟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湿润的土壤说:“同样的水,过去只能浇1亩地,现在能‘喂饱’3亩,节水30%,省肥20%,一亩地成本直降150元。”

  梨花村党支部书记马文礼说:“4076亩耕地通过流转整合,种上密植玉米、富硒蔬菜,每亩增产200公斤,村集体年收入突破80万元。”

  另一番“智灌”场景正在柳泉乡柳泉村上演。这里的5000亩枸杞田里,红色果实挂满枝头,黑色滴灌带像毛细血管般爬满垄沟。村民田风英指着地头的小型气象站说:“它能测土壤湿度、叶片温度,缺水了还能自动发信息。”

  红寺堡区为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并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设计,强化技术保障,实行“农田一块图”管理等举措。实现项目申报、审批、建设、验收、监管的常态化与规范化,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柳泉村枸杞因水肥精准,特级果率从40%增长到65%,每公斤多卖4元,全村人均增收6000元。过去‘大水漫灌’浇的是庄稼,现在‘数据滴灌’浇的是希望。”柳泉乡乡长马英说。

  从梨花村的玉米到柳泉村的枸杞,红寺堡区正以“四水四定”为笔,在旱塬上绘出一幅节水农业图:水少了,地肥了,粮增产了,农民增收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截至目前,红寺堡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优先把“望天田”“缺水田”等田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确保农田建设质量,实现了“建一块、成一块”的建设目标。通过田块整治、农田地力提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一体化建设,既提升了耕地地力质量,也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逐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记者 李良)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