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长”出了“路灯”,这是怎么回事?
8月20日,记者跟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丰堡村农作物病虫害农民测报员郝芳等人进行监测,发现玉米地里有很多形似路灯的怪东西。
走过了一盏又一盏“路灯”,郝芳却不着急揭晓答案。“今天没有抓到蛾子。”直到站在最后一盏“路灯”下,她把检查结果发送到监测群里。郝芳所说的蛾子,是一种学名叫作草地贪夜蛾的外来入侵物种。它“能吃、能生、能飞”,破坏力极强且扩散迅速,幼虫会取食玉米等作物,使农作物严重减产。
“路灯”和蛾子有什么关系?
“这不是路灯,是诱捕器。”原州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王玲说,在装置顶部放着能释放雌蛾信息素的诱芯,雄性草地贪夜蛾受到吸引会“自投罗网”,阻断其与雌蛾交配,从而减少幼虫数量,保护农作物。像这样的监测点,原州区共有13个,覆盖11个乡镇。
“有了它们,这些年,我们的玉米没被蛾子祸害过。”原州区彭堡镇彭堡村农民陆敬宾说。据悉,2019年至2024年,原州区捕捉到的草地贪夜蛾数量由400多只降至6只。
“今天捕获了2只粘虫和小地老虎、5只棉铃虫……”忙完农活的测报员赵哈买来到离家不远的中河乡中河村病虫害固定监测点,观测虫情测报灯捕获的害虫和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这份工作,赵哈买做了10年。
在原州区,像郝芳、赵哈买这样帮助研究员分析研判农作物病虫害的农民测报员共有17名。
可别小看这17名测报员的作用。今年5月底,测报员反馈一代粘虫成虫诱捕量较往年增多,研究员分析出6月中下旬二代粘虫数量可能会急剧增加,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
“我们及时向各乡镇发布植保信息,通过铲除田间杂草破坏粘虫栖息场所、及时喷洒化学防治药剂等方式,成功减轻了虫害。”王玲骄傲地说。
原州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不光在预测农作物病虫害上有一套,在防治上也有一套。
该区建设18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在位于彭堡镇的示范区内,杀虫灯、诱捕器、黄色蓝色粘虫板、害虫性信息素迷向喷雾等设备星罗棋布地排列在大田中。原州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使用光诱、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农药,既能提升病虫防控效果,又能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过去稍不注意,玉米就发生病虫害,卖不出好价钱。现在用上了绿色防控手段,病虫害基本消失,价格也上去了。”固原市原州区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小军说。
目前,原州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面积210.6万亩次,病虫害危害损失率小于5%,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85%,减少农药使用量25%以上。(记者 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