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牛肉肉质鲜嫩。
金丝牛肉卷。
“牛王”“牛后”膘肥体壮。
海原牛杂味美鲜香。
厨师为游客盛菜。
秋风拂过南华山,丰收的喜悦洒满海原大地。9月23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海原第九届牛王大赛在海原县活牛交易市场举办,全县各乡镇、街道全情投入,携海原特色产业踊跃入场,开启了一场集牛王争霸、农产品展销、民俗展演于一体的丰收嘉年华。
A
选出新“牛王”,捧回3万元
“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既是肯定更是激励。我会继续努力,和同行们共同进步,为海原养殖业增光添彩。”曹洼乡冶套村村民马斌的023号牛在大赛上斩获“牛王”称号,捧着3万元奖金和证书,他喜笑颜开。
本届牛王大赛,海原县在全县范围内遴选300头农户自养半年以上的西门塔尔牛,经过初选、复选,由自治区畜牧兽医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参赛牛进行最终评比。“基础母牛、育肥牛与犊牛的评分标准不同。以育肥牛为例,主要评判肉用特征是否明显、四肢是否结实有力、育肥度好不好等。”海原县畜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过激烈角逐,共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牛王”“牛后”各1名。海城镇堡子村村民李梅的049号牛,凭借体型匀称、皮薄有弹性、泌乳性好、难产率低,摘得“牛后”桂冠。
B
摆出好物产,土豆小米香
在“牛王”评选区旁,特色农产品展销区、非遗文化体验区同步开放,形成了“赛场即是市场”的独特消费场景。
海原县天星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佩明,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马铃薯笑着介绍:“这是我们关庄乡关庄村的‘宝贝’,煮熟后味甜软糯,去年已经远销到外地了。”
马铃薯是海原县旱作区重要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今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6万亩,预计平均单产约2050公斤/亩、实现总产量42.23万吨、总产值5.07亿元,效益可观。
“这种流沙蜜瓜经过3年的示范种植正式投产,今年一共种了100亩,皮薄味甜,订单专供浙江杭州。”宁夏艺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晓龙介绍道。
“滋——”一块厚切3厘米的上脑牛排入锅,油脂在高温中化作金棕色的泡泡。高品质牛肉特有的筋络在热力的作用下微微卷曲。“我们的牛肉以西门塔尔和安格斯品种为主,肉质松软细嫩、色泽樱红,富含硒元素。”海原县海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说,海原牛肉有四大优势:千年传承、血统纯正、科学饲养、品质保证。
“我们在贾塘乡种植了1万余亩小米、荞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小米粒儿圆得像珍珠,熬粥时米香能飘半条街。”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人员李琛说。
近年来,海原县大力推进小杂粮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升级、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海原小米”金字招牌。
C
端出“老味道”,一牛做百菜
活动现场,海原县还发布了“海原老味道”品牌视觉形象。新标识融汇大地色系、山水脉络与丝路纹样,既象征自然与本真,也寓意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一个品牌符号,更是海原人对土地的敬畏、对文化的敬仰、对品质的承诺。”海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南华山巍然屹立,清水河蜿蜒流淌。这里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高海拔、温差大、土壤无污染,孕育了绿色、富硒、生态、有机的优质农特产品。”该负责人介绍,“海原小米”“海原马铃薯”入选“国字号”农产品目录,海原高端肉牛依托宁夏唯一的良种牛繁育中心进行品种改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饲养环境和科学定制的喂养技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还被端上了中亚峰会国宴餐桌。
“海原老味道”食材好,源于它的本底好。海原牛肉品质卓越,甘盐池滩羊肉不膻不腥、味道鲜美,马铃薯口感沙糯。
“海原老味道”手艺好,源于它的传承好。古法腌制、自然晾晒、手工拣选,以传统智慧锁住食材本味。
“海原老味道”口味好,源于它的配料好。小茴香色重味浓,红葱辛辣回甘,多种天然调味品地道醇厚、营养价值高。
活动现场,海原牛杂协会组织县内10家餐饮企业以“牛”为题,烹饪制作了金丝牛肉卷、牛窝骨捞饭、花儿金汤牛丸、风味牛背骨、精选牛肉火锅、辣爆牛腰花、翡翠牛筋冻等170道菜品。“菜式丰富,味道纯正,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村民段海民欣喜地说。
“170道菜品中,‘全牛宴’菜品75道,‘海原老味道’菜品53道,‘海原牛杂’菜品42道。‘全牛宴’全部采用海原西门塔尔牛肉制作,涵盖了牛的各个部位和多种烹饪方法。”海原牛杂协会会长马永胜介绍。
未来,海原县将持续依托五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强化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海原老味道”走出西北、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D
成立新联盟,抱团养好牛
活动现场,海原县肉牛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产业联盟由海原县域内肉牛全产业链主体自愿组成,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海原县紧跟自治区关于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朝着打造“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的宏伟目标迈进。面对市场的波动与挑战,集中精力在稳固基础产能、推动降本增效、拓展加工销售三大领域精准发力。持续贯彻落实一系列纾困措施,致力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引领全县畜牧业向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迈进。截至目前,海原县肉牛存栏量14.9万头,出栏量8.3万头,总数高达23.2万头,规模化养殖占比45%,屠宰加工占比31%,良种化率高达95%。
与此同时,海原县不断推广资源与规模相匹配的高效养殖模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家庭农场,累计建成万头肉牛养殖乡镇7个、“出户入园”园区11个,培育养殖示范村57个、肉牛养殖合作社287家、示范场75家、示范户1354户。
肉牛产业联盟成立后,海原县将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包村联户”示范工作,多家链主企业与养殖户建立包联合作机制。“我们将从‘草料调运、饲草配方、疫病防控、市场销售’方面对养殖户给予指导。”宁夏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炳军表示。
此外,海原县计划带动3万产业从业人员就业增收。重点通过“户繁企育”等模式,培育10个千头规模示范育肥场、100个养殖示范村、1000户联合养殖示范户。示范村年存栏规模2000头以上,示范户户年均收入7万元至10万元,利润3.5万元以上。
“将产业联盟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促进各主体长期稳定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海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3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其中存栏量17万头,基础母牛群达到10万头,年出栏量13万头,屠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60亿元。(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杨月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