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兴庆区北兴巷1号楼在阳光下格外鲜亮,这栋1995年建成的老楼,承载着108户居民的记忆。墙皮剥落如鳞片,冬天寒风顺着缝隙往顶楼的屋里钻;防水层失效后,雨季常常“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楼下路面坑洼,老人出门深一脚浅一脚。居民王光军感慨:“以前邻里聊天,三句不离‘漏水’‘堵下水’,心里总堵得慌。”
群众的愁盼,就是基层治理的指南针。玉皇阁北街北关社区的网格员带着纸笔敲开一扇扇门,微网格长、楼栋长逐一记录诉求,120余条意见最终汇成一张清晰的“民生清单”:外墙渗水要处理、顶楼漏雨得根治、路面要翻新、下水管网要改造、天然气得入户……
“环境好了,我索性把家里也重新装修了。”居民陈瑞香领着记者参观她的家:新铺的地板、雪白的墙面,阳台上绿意盎然,“住着亮堂多了,心情也舒畅!”
“改造不能‘我们觉得好’,得让居民说了算。”北关社区党委书记柴青丽说。在两场居民议事会上,施工方、天然气公司与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商量。有人提出管理用房破旧存安全隐患,设计方当场调整方案;有人盼着早日通天然气,企业立刻协商管线布局;担心施工顺序混乱,社区组织各方签订协议、明确工序。
2025年3月,工程车驶进北兴巷,居民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质量能不能有保障?社区索性发动党员、退休干部和热心居民组成“居民监督员”队伍,轮流在工地“盯岗”。居民赵毅发现单元门安装有缝隙,当天就上报社区,施工队下午就来整改。“我们不是挑刺,是想让改造真能解决问题。”他的话说出了邻居们的心声。这份较真劲,让每一步施工都踏在居民心坎上。
如今再走北兴巷,平整的路面通到每栋楼门口,昔日漏雨的顶楼居民不用再半夜挪盆接水。外墙保温让屋里暖了不少,天然气入户的收尾工作正在推进……(记者 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