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权属前进农场的万亩生态养殖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耕作”正酣畅上演:鱼苗如银梭般跃入碧波,跨越千里的蟹苗在盐碱塘口安家,技术人员精准测算虾群密度……作为西北水产养殖的“破题者”,前进农场以生态为底色、科技为引擎,今年已投放各类苗种超60万尾(只),预计中秋迎来丰收季。这场“渔业革命”不仅填补了我区河蟹规模化养殖空白,更以“一水双收”的生态循环模式,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10时许,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成群的鲢鱼、草鱼在澄澈水域中游弋。这些单尾超1斤的“生态卫士”,是农场“以鱼养水”系统的核心。通过科学调控种群结构,滤食性鱼类高效吸收水体富营养化物质,草食性鱼类则清理过剩水草。“经过3年实践,成效显著——湖区氮磷钾含量下降20%,渔业产量却逆势增长,真正实现了水清鱼肥。”技术员王建军说。
“过去盐碱地养鱼难成活,现在每亩效益翻了两番!”王建军指向监测屏,数据显示,今年扣蟹规模化养殖成活率突破90%。这得益于农场独创的“耐盐碱驯化”技术,将蟹苗适应性提升10%。来自江苏的2500斤优质蟹苗与本地6000斤扣蟹,在千亩精细化管理的塘口中“南北融合”,预计中秋上市20吨膏满黄肥的大闸蟹,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身“黄金塘”。
走进虾塘,碧水中伊乐藻随波轻摆,小龙虾在藻丛间穿梭觅食。农场首创的“藻层净水、中层养虾”立体模式,让藻类成为天然净水器与饵料库。相比传统养殖,尾水处理成本降低10%,饲料支出减少20%,而虾体饱满度却显著提升。首批“藻育小龙虾”将于8月初上市,晶莹剔透的虾肉已成客商预订热门。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每一步都算精准。”养殖主管李海洋介绍,农场与苏州基地深度合作,将江南成熟经验与西北水土特性结合,构建起从苗种投放、水质监控到精准饲喂的全链条体系。今年分步投放的50余万只抱籽小龙虾、罗氏沼虾等,均在智能监测下稳定生长。
运输车满载蟹苗驶入塘口,无人机在空中巡检增氧设备……作为宁夏农垦集团现代农业转型的标杆,前进农场正以“生态优先、全链发展”为战略,打造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预计年内特色水产产值将突破亿元。(记者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