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厅局亮点
“烤”验之探应对
2025-07-23 16:21:54   
2025-07-23 16:21:5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连日来,宁夏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为应对“烤”验,全区各地各部门纷纷出招——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科学灌溉、遮阳防护等措施守护“米袋子”“菜篮子”;环卫部门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在主要街区设置清凉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纳凉歇脚地。

  “三伏天” 宁夏天气如何

  今年“三伏天”为7月20日至8月18日,总共30天,是近十年来持续时间最短的。

  宁夏气象局专家介绍,宁夏一年中7月气温最高,6月和8月接近,平均气温一般在7月中旬达到峰值,下旬开始逐渐下降,但也有部分年份7月下旬平均气温较中旬高。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是高温多发期,大部分地区平均高温日数占夏季总高温日数的4至5成,总体上高温强度较7月上中旬弱,大部分地区历史最高、次高纪录均出现在7月中旬。但每年高温具体出现的时间、范围和强度与三伏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另外,受气候变暖影响,高温日数增多,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延迟,个别年份也会于8月下旬甚至9月上旬出现高温。

  宁夏气象局专家表示,今年“三伏天”正处于北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个时段宁夏降水集中,且强降水多发,该时段降水量占整个夏季降水量的3至5成,相对湿度也会随之增大,所以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但从8月中旬开始,随着气温降低,体感温度也会降低,人体舒适度以“舒适”和“非常舒适”为主。(记者 鲁延宏)

  卫星“诊”田技术下地应对高温保灌

  宁夏农业农村部门确保农作物稳产增收

  连日来,高温持续席卷宁夏,给夏播、夏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会商联动、信息共享,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配水源,确保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同时,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应对高温,推广耐旱作物种植,多管齐下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丰村的玉米示范田上空,高分卫星正以每天两次的频率扫描地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叶面温度、植被指数,生成墒情“热力图”,精准定位缺水地块。“过去浇地全凭目测,现在手机实时收到灌溉提醒,水量算得清清楚楚。”种植户李建国点开App,屏幕上跳动着土壤含水率、蒸发量等数据,轻触按钮,田间的自动闸门应声开启。

  “7月18日晚,全区大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雨,但随后就是高温天气,土壤易板结,露地蔬菜需要及时中耕,增加土壤通气性,设施蔬菜需加强通风排湿,降低病虫害发生。”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多个技术专班深入田间,就田间管理、病害防控、灾害防范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作物稳产增收。

  在吴忠市金积镇,当地组建3个技术专班深入各村,对墒情、地温等进行实时预警。“我们提倡农户错峰灌溉,利用清晨、夜间等低温时段浇水,同时通过滴灌带同步补水补肥。”吴忠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建秀介绍,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蒸发损失,还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确保作物在酷暑中依然茁壮成长。

  “前期一直不下雨,农技人员专门交代,播种后及时浇水,保证苗出齐,出苗后及时打药。”金积镇塔湾村种植大户马清斌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不误农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已联合水利部门提前对水利设施进行排查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同时在灌溉期间动态加强河渠安全巡查,保障用水规范有序。(记者 李昊斌)

  既要让城市干净 也要让环卫工安全

  银川环卫部门多举措迎战高温天气

  7月20日14时,银川市上海路民族街至天平街路段地表温度已突破40℃,柏油路面蒸腾着热浪。此时,一条由洒水车、高压冲洗车、洗扫车和雾炮车组成的“四车联动”作业链正有序工作:洒水车开道,细密的水流冲刷着路面浮尘;紧随其后的高压冲洗车伸出机械臂,对着路缘石缝隙的顽固污渍精准发力;洗扫车紧随其后,滚刷快速转动,将污水和杂物一并吸入;最后,雾炮车喷出的微米级水雾在空气中弥漫,瞬间给路面蒙上一层清凉“纱衣”。宁夏二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兴庆分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四车联合作业能让主干道在半小时内恢复清爽洁净,局部温度较作业前下降近3℃。

  数据显示,每日10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银川53辆洗扫车、50辆洒水车、9辆雾炮车全部上路,对贺兰山路、北京路、黄河路等主次干道进行6至7次精细化清扫和洒水降尘。这套“四车联动”组合,使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至93%以上,有效除尘降温。

  面对夏季高温,“何时作业”“如何作业”成为银川市环卫工作的关键考题。银川环卫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微信实时互动机制,精准掌握气温变化:当气温超过36℃,立即启动“机械代人”模式;若突破40℃,则全面停止户外作业。2400名一线环卫工人的作业时间随之调整至凌晨、傍晚及夜间,既避开了正午高温,也错开了上下班高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城市清扫、降温“不断档”。

  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负责人李欢耀介绍,垃圾中转站聚焦“除臭控蝇”,每日对卸料口、墙体、地面等进行高频次冲洗和喷淋除臭,有效遏制高温下蚊蝇滋生,减少异味扰民,让城市“排污口”始终保持整洁。垃圾收运车辆完成当日任务后,严格进行“冲洗—消毒—除臭”三步清洁流程,杜绝运输途中的抛、洒、滴、漏,避免二次污染。

  “高温天不仅要让城市干净,也要让环卫工人舒心、安心。”李欢耀告诉记者,银川市妇联为142名环卫女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并赠送防暑衣物。各级工会深入一线,给环卫工人送去饮料、防暑药品、遮阳帽等慰问品。此外,沿街商户主动敞开大门,邀请环卫工人进店喝水纳凉。(记者 王瑞)

  “人防”+“技防”守护热浪下的塞上山川

  连日来,持续高温“烤”验着塞上山川,森林草原防火形势日趋严峻。为有效预防森林火灾,我区部分重点防火区域正依托“人防”+“技防”手段,构筑起预防火灾的智慧防线。

  “高温天气下,森林防火工作压力陡增,隐患排查更是刻不容缓。”7月20日,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火科科长苏进介绍,面对近期持续高温,每日投入护林员50余人次,从7时30分到18时30分,遍布重点区域,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处置。

  然而,正午能把石头晒得发烫的烈日,对人力巡护构成严峻挑战,巡护策略必须做出智慧调整。“我们会让巡护人员尽量避开阳光直射的高温时段,寻找阴凉处短暂休整或巡查有荫凉的路段。”苏进解释,此时,守护森林的主力悄然转向空中——4台大疆御3E无人机从罗山的4个管理站相继起飞,它们正是应对高温、拓展巡护边界的关键“天眼”。

  无人机以管理站为中心,划出半径约10公里的巡护圈。机身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深入护林员难以抵达的沟壑山脊,精准捕捉异常烟雾或热源,监测画面实时回传指挥中心,一旦系统自动识别并报警潜在火源,防救火应急预案随即启动。这些“空中哨兵”有力填补了人力巡护的空档,将高温天气下的森林防火监控触角延伸至更险远的地带。

  水,是扑灭森林火灾的有力“武器”。在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条长达5公里的输水管网沿着保护区山脊蜿蜒而上,这是云雾山管理局打造的“以水灭火”智能工程核心。

  “这套系统采取自动取水增压、全过程‘双数控’方式,在保护区重点防火区域建设了防控面积约2000公顷的阻隔系统,一旦巡护人员发现火情,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马炯辉介绍,保护区建有以水灭火设施4处,铺设输水管网5公里,埋储50立方米大型水罐11个,并开发云雾山消防自动监测手机App。同时,管理局探索“以泵接泵”引水模式,一旦发生火情,扑火人员可以通过消防泵串联、并联取水,利用高位差喷水以水灭火,确保“水到、人到、火灭”。

  防火“黑科技”与人力协同,织密了塞上山川的防火网。高温持续下,云端天眼、山间水网与巡护人员并肩,以智慧与坚守筑牢绿色屏障,守护着盛夏里的生机与安宁。(记者 马雨馨)

  短评

  让高温下的运维更精准高效

  入伏以来,炽热难当,面对持续攀升的高温“烤”验,如何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平稳进行,无疑是一道必答题。

  在我区,这道题正通过科技的力量得到解答:田间地头,智能灌溉系统以每秒数滴的精准流量为农作物输送“生命之水”;城市街巷,人工造雾系统开启后,细密的水雾瞬间弥漫,为燥热的环境带来了一丝清凉;生产一线,无人机巡检从容应对复杂环境,为安全生产插上“智慧翅膀”……这些科技手段,不仅让那些长期“炙烤”我们的高温作业难题迎刃而解,也带给群众更多直观感受。

  正所谓,高温模式年年有,备“烤”策略大不同。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区各地正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积极探索更多创新、高效的防暑新招。从田间管护到城市运行,从生产一线到居民社区,一批科技感十足的“好帮手”频频亮相,正是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提升了服务精准度,织密了服务保障网,助力我区防暑降温工作更趋科学、智能、精细与高效。

  实践证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才能更好掌握防暑降温工作的主动权。当然,在防暑降温工作中,善用科技力量不等于“唯科技论”,构建更具韧性的防暑体系,既需要加强科技支撑,也需要政府主动谋划、科学部署、精准施策,更需要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科学应对意识。如此,才能共同织就抵御高温的立体防护网,让高温下的运维更精准高效。(沈琪)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