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火焰在掌心跃起,又倏然熄灭。
9月6日,宁夏科技馆外,这个瞬间被孩子们的惊呼声定格。“一点都不烫!科学太神奇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学生马燕参加了这项趣味实验活动,她的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这个画面成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宁夏主场活动上一抹动人的注脚。
202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集中开展全国性科普活动。这一规定让连续举办22年的全国“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从1天到1个月,延伸到每一天,不仅仅是时间的延展,更是国家层面依法科普、深化科学教育理念的战略变革。本届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宁夏以“1+8+N”模式系统推进,探索实现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路径。
(一)
“一天的活动热闹但短暂,一个月的持续浸润才能让科学思维真正扎根。”自治区科协科普部负责人周艳梅道出背后的深层考量,“科普法的修订为我们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对于西部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用科学知识改变家乡面貌。”
在银川市第三十一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认识我们的宇宙”为主题的科普报告。围绕“宇宙是谁?”“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三个问题,武向平院士讲解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未来的命运,同时还介绍了很多宇宙的未解之谜和科学家目前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场科普报告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但知识性强、信息量大,仿佛是一场浪潮,冲击和刷新着孩子们的认知,让孩子们大呼过瘾,回味无穷。
然而,科普活动不仅要诠释星辰大海的奥秘,探索前沿与未知,还要让科学触手可及,赋能每一个平凡个体。据了解,9月1日至9月15日,全区各地线上线下累计组织开展科普类活动超过7000场次,科学知识正在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多元的渠道传递至社会末梢。
在宁夏的科技创新版图上,有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全区R&D经费投入85.5亿元,投入强度1.61%,技术合同成交额48.71亿元,同比增长20.2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征火箭用上了“宁夏煤制油”,“宁夏动力”助力中国航天翱翔。
但直面现实,宁夏在科技创新投入增速、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如何响应科普精神,将资源倾注于青少年,倾注于科普,在“软环境”和“未来潜力”上布局成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宁夏科技馆馆长张洁介绍,推动形成全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是未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工作。按照“聚点、连线、扩面”的总体思路,联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园区和各级学会,开放重点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推出涵盖展览、讲座、网络展播、科技之夜、科普嘉年华等超2000场活动,参与人数和活动频次均创历年新高。
(二)
虽身处冰天雪地,但只要按下胸前的智能温控开关,3秒之内,衣服内里就会自行发热,为穿着者驱走寒冷。这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洋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新型二维材料和能量管理系统的智能温控服装。周洋来自宁夏,高中时一次冬日爬贺兰山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件能发热的冲锋衣就好了。他迅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并着手设计。不久后,周洋带着自己的作品“基于柔性非晶硅光伏电池的多功能保暖冲锋衣”亮相第32届宁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中学组)。在同年举办的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作品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学组)。迈入高等学府后,周洋依托专业知识和学术资源,继续深度开发和完善自己的智能温控服装,最终推向市场,完成了从灵感到价值的闭环。
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创业,周洋谈到了自己科研之路的起点。“小学时期我多次走进宁夏科技馆,那里的展品和装置我如数家珍。”周洋说,在宁夏科技馆学到的知识,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也真的用上了。
2020年至2025年,宁夏共收获青少年创新成果和辅导员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青少年创新成果专项奖2项,并创造宁夏高中生首次获得青少年创新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
9月18日傍晚,银川市第九中学星芸天文社的同学们在学校的火箭广场火热集结。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天文迷们将天文望远镜对准太阳,进行天文观测与摄影。参加活动的魏子彤同学不禁感慨:“宇宙的浩瀚与神秘不仅深深地震撼了我,同时也提醒着我,探索未知,征程漫漫。成长在繁荣昌盛的中国,站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吾辈青年应当以勇攀科学高峰为梦想。”
青少年发出“科技强国”的声音,正是宁夏所期待的。随着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700家,科技型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数量达2542家,这片土地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下一代。
天色渐晚,灯光次第亮起,星芸天文社的同学们还在观察月球表面,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而科学实验的展台前又排起了长队,孩子们伸出手掌,等待着那团高高扬起的火焰。他们的眼睛里和掌心中,是好奇,是快乐,更是一个关于明天的美好想象。(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李东梅 马列飞 刘洋)
记者手记
从“日”到“月”,源于科普法修订实施的国家部署;从“知”到“行”,体现的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宁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逐年提高,覆盖全区超过50万中小学生,年受益群众超过300万人次,科普阵地赋能拓面的宁夏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科学启蒙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每个孩子都能伸手触碰科学,未来科技的火焰就会在他们的掌心绽放。(本报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