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图片头条
掌声 为劳动者响起
2020-11-25 11:38:35   
2020-11-25 11:38:35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先锋和排头兵作用。他们职业不同,个性不同,却都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业绩:在井然有序的工厂车间,工匠师傅们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在创新涌动的重点实验室,科技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在风吹麦浪的田间地头,农业专家“把脉开方”,指导农民夺取丰收……

  今年我区推荐的3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人选已脱颖而出,11月24日他们已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全社会的尊敬和点赞。本报11月25日推出“致敬劳动模范”专刊,用镜头和笔端记录那些辛勤忙碌的身影,展现他们爱岗敬业、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用正能量彰显榜样的力量。敬请关注。

  赵惠娥:在戈壁滩上建大学

<p>  赵惠娥(中)</p>

  赵惠娥(中)

  初冬时节,坐落于石嘴山市星海湖畔的宁夏理工学院校园里处处涌动着青春的热情,年轻的学子们在林荫道里看书、散步、健身,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5年前,建校之初,却是树无几棵、草无几根、房无几间,只有用墙围起来的92亩戈壁荒滩。

  昔日戈壁滩缘何变身美丽校园?这“蝶变”的背后,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她就是赵惠娥。

  “当时学校刚开始招生,只有两个财会班。戈壁滩上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株草,到处坑坑洼洼。”赵惠娥至今清晰记得她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1986年,赵惠娥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建立仅一年多的学校,从教师到校长,见证了学校发展历史,是学校一代代拓荒者中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校时,学校只有5000元开办费,急需社会各界的支持。1995年,学校十周年校庆,一个企业答应给学校5000元的支持,让时任校长助理的赵惠娥去财务室取支票。会计把支票填好,递给她时,突然狠狠地把支票摔在地上说:“好好乞讨吧!”当赵惠娥默默弯腰捡起支票的那一刹那,她的眼眶里满是泪水。

  后来在每年区、市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赵惠娥除了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她还抓住了为学校节省开支的良机:每次分组讨论会后,她就收集代表们没有用完的笔和纸,打包拿回来后,学校半年的办公用品就解决了。自治区、石嘴山市几个单位搬迁时,她都提前通过各种关系,把这些单位退下来的旧办公桌椅拉到学校继续使用。

  建校伊始,赵惠娥就咬定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三次更名,两易校址,2005年升格为本科普通高校。学校升本之前,赵惠娥就向社会表明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收入,除教职工正常的工资开支、教学科研管理费用之外,全部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发展中。

  2008年,学校迁到新校址,占地面积1500多亩,水域面积39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校的建设发展,改变了当地的教育格局,填补了石嘴山市无高等教育的空白。

  在赵惠娥的奔波下:

  2012年,自治区和石嘴山市两级政府分别出台了扶持宁夏理工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教育部决定,同意由东北大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4年,自治区政府按照政策要求化解了学校的债务,结束了学校长达20多年负债办学的历史;

  2015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7年,教育部再次决定,由浙江工业大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使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

  ……

  如今,学校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4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70%,在校生1.2万余人。每年秋季新生报到,走进美丽的校园,赵惠娥感到无比欣慰。2010年,赵惠娥荣获“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功勋奖”,她把所得奖金10万元全部交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压力,压力与动力并存,责任与使命同在。” 赵惠娥说。

  “今后我一定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让学院早日升格为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赵惠娥说。(记者 李志廷)

  周玮:剑胆琴心护苍生

<p>  周玮</p>

  周玮

  “劳动最光荣,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辛勤劳动报答祖国和人民。”谈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光荣称号时,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周玮说。

  回忆起从医初心,周玮不免有些动容。他出生在同心县一个小村庄的贫困家庭,幼年时饱尝疾病困苦,便立志长大从医以解百姓苦厄。

  1994年,周玮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后,谢绝学校挽留,毅然回到家乡宁夏,扎根宁夏高发病率的呼吸科。从医26年间,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生命至上的工作态度,不仅树立了业界标杆,也赢得了患者爱戴。

  2008年一次夜间急诊,周玮遇到一位主气管严重狭窄导致的严重呼吸窘迫患者。做手术?这种疾病被视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禁区没人敢做;不做手术?梗阻不解除病人随时都有可能窒息死亡!

  救人要紧!周玮二话不说站在椅子上,把腰几乎弯成了90度,为无法平卧的病人进行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支架抢救性植入术手术。

  10秒钟!

  几乎在助手还没有看清楚的时候,周玮“一击命中”,完成手术的瞬间近乎窒息的病人终于长长地吸了一口气——人救活了!周玮心中仿佛一场海啸骤然停止,一下子坐倒在地上,半个小时没缓过劲儿。

  凭借着一副剑胆琴心,周玮率先在宁夏开展了经支气管镜电凝电切术,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肺血栓栓塞症的导管介入下碎栓溶栓术和改良肺动脉球囊成形术等国内外先进技术,从“死神”手中抢回无数命悬一线的患者。对于高龄或病情极重来院困难的患者,周玮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诊治,以至于一位患者在临终时仍想要见周玮最后一面。

  “非典”时期,周玮挺身而出,3个月超负荷的门诊工作使得旧疾复发仍坚守岗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周玮临危受命,担起自治区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筛查专家组组长重任,连夜起草宁夏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第一时间进驻宁夏第四人民医院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冲锋陷阵在“红区”。

  一颗医者仁心,一份党员担当。周玮带领专家组和筛查组成员日夜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对宁夏每一例确诊病例进行仔细分析讨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对每一例可疑病例进行远程会诊和筛查,并帮助基层医院医生掌握核心要领,提高诊断能力和救治水平;凭借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他建议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之间,增加临床诊断病例,把筛查、治疗等全部关口前移,这一建议不仅避免造成更多疑似病例转成确诊病例,还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五版诊治指南中湖北省的指南。3月16日,随着宁夏最后两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周玮实现了他在疫情之初与同事们立下的誓言:确保宁夏战“疫”取得“四个零”。

  回首从医之路,周玮辛勤付出换来了诸多荣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宁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然而在他看来,荣誉属于过往,未来任重道远。

  “在宁夏确诊及疑似病例全部清零后,我们没有‘鸣锣收兵’,而是申请了自治区科研项目,继续开展调查研究,以期彻底摸清病毒‘底细’,竭力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险情再现。”周玮说。(记者 王 溦)

  寇启芳:带领乡亲们发羊财

<p>  寇启芳</p>

  寇启芳

  “劳动模范不仅仅只是一块褒奖的勋章,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压力,是激励。”11月22日,即将启程赴京受奖的宁夏天源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寇启芳谈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时说。

  寇启芳曾经是一位茫然无措的下岗女工,蹬过三轮车卖过菜,骑着自行车背着兽药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村串户到银川郊区的偏远乡村为养殖户家畜防疫、送药,直至当上宁夏天源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1987年,寇启芳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单位,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者。1996年,单位改制,寇启芳成了下岗职工队伍中的一员。个性好强的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利用所学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那时候,我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铁人四处奔波。有一次,光是给狗打狂犬病疫苗,一口气打了40多针,回家时连手指头都僵硬得收不回来了。”那段岁月刻骨铭心,她至今难以忘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3年5月,为了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宁夏实施了全境禁牧封育。圈养羊只全靠饲料,日趋增高的养殖成本令许多农民失去了养殖滩羊的积极性。这时,寇启芳抓住机遇,倾其所有变身“羊司令”。她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滩羊生产的科技型企业——红寺堡区天源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下设单位合作,开展了“分子聚合培育滩羊新品种(系)技术研究与示范”“营养调控生产高档(大理石花纹)滩羊肉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使滩羊胴体羊肉价格平均每千克达到168元,经济效益显著。这项技术研究的应用,标志着宁夏滩羊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加快宁夏地区滩羊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事业有了进步后,寇启芳秉持“工匠精神”,通过建立养殖户档案,创建了“科技联户”服务模式,服务周边畜禽养殖场(户)500多家,大幅度拓展了业务范围。并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创业经验带到基层,积极向广大贫困户和养殖户普及示范推广滩羊“双高双优一防”,即“高效养殖、高频繁殖、优质优价、疫病防治”的技术,带领更多的人走向创业致富的道路。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一直是寇启芳的干事创业秉持的原则。近年来,寇启芳在积极创业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开展社会化服务。仅近5年来,先后带动3150多户贫困户和滩羊养殖户,经她指导服务的贫困户和养殖户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得到大幅度提高,饲养1只繁殖母羊的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近200元,累计新增纯收入1.4亿多元,使一大批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党和人民给了我崇高的荣誉,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谈及过去的成就,寇启芳说,凭良心讲,她能从一位普通的下岗女工成长成为一位公司董事长,全靠党的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培养,这些荣誉,这也促使她要更加努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记者 杨淑琼)

  杜正平:持续创新 领跑行业

<p>  杜正平</p>

  杜正平

  MTP装置、乙烯裂解装置……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个个钢筋铁骨般的“巨人”屹立在巨大的厂区。你可能想不到,驾驭这些 “巨人”的核心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团队,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烯烃二分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杜正平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当你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你就有可能成为专家。”面对获得全国劳模的荣誉和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杜正平的回答谦虚而质朴。

  “让我来!”在烯烃项目生产准备时期,为保障MTP装置顺利试车并尽快打通全流程,杜正平主动请缨,第一个摸清装置全流程,带领技术人员编写试车方案,完善技术规程。为核实一条管线的位置,他不知疲倦地在框架上来回奔波;为成功爆破一条管线,他加班加点对爆破管线进行盲板抽堵确认;为校准一个阀门的开度,他无数次地在现场模拟确认。烯烃项目进入试车攻坚阶段,杜正平吃住在车间带领员工“三查四定”并细致排查确认。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进入受限空间内检查确认,甚至凌晨3时还钻进管道内清扫设备。

  2014年对于所有烯烃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公司迎来了第二套MTP装置的投料试车,这时的杜正平不但肩负着MTP第一套技术攻关任务,而且担负起了第二套技术创新的任务。在接到去第二套MTP装置开车的那一刻起,杜正平不辱使命,不分白天黑夜,在总结第一套MTP装置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获得重大突破,第一套从原始开车到产出合格丙烯用时1个多月,而第二套MTP自初次投料至产出合格丙烯,仅用41个小时,实现双反应器运行,仅用时87小时,产生质的飞跃,仅开车一项就为集团公司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MTP装置是世界首套工业化甲醇制烯烃装置,存在诸多技术问题,为解决装置存在的问题,杜正平开始了自己的钻研之路。他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成立了丙烯技术攻关小组,优化工艺设计,从小改小革到大刀阔斧,在2012年成立了“MTP创新工作室”,组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团队。工作室成立以来,解决各类生产问题近100余项。其中“MTP创新工作室”先后荣获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8项,获得国家适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德国鲁奇公司全球15%的专利技术分红权,为宁夏煤业公司创造效益近1.5亿元。

  2016年9月22日,杜正平刚从MTP装置下来,完成了第二套MTP装置的开车任务后,又被授命到裂解项目当中。裂解浩大繁琐的装置管线总长度加起来数十万米,比烯烃项目两套MTP的两倍还多,但员工仅是MTP一套装置的三分之二。杜正平将压力变为动力,开始发挥技术优势,对整个装置开车前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在所有人员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短短三个多月时间,他们完成了6768条管线的吹扫气密,135项仪表的调试,熟悉掌握530台套设备及300公里工艺管线的运行情况,并编写出了非常详细的试车方案。

  杜正平得到了公司和行业的肯定。2013年他被评为自治区国有企业先进生产者;2015年被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授牌“杜正平劳模创新工作室”;2016年先后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记者 张 贺)

  董建方:让枸杞酒走向世界

<p>  董建方(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p>

  董建方(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与枸杞酒酿造车间的瓶瓶罐罐打交道,是董建方每天的日常工作。酿酒、检测、研究……对于眼前这些不能说话的器皿和液体,董建方有自己的交流方式。

  取一杯酒酿倒入器皿,细摇、轻嗅、观察色泽、再将部分装入各类检验装置,通过化学检测,掌握枸杞酒的发酵变化。

  “酒的发酵就如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全身心付出,总有惊喜出现。”从业14年,在酿造车间和研究室间来回奔走几乎构成了董建方工作的全部,酿酒师这个在外人看来有些孤单和寂寞的职业,在董建方心里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董建方是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也是国家一级酿酒师和品酒师、英国WSET(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认证二级品酒师。

  与酒“结缘”,是董建方无悔的选择。

  2006年,董建方从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我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大学时曾不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与建设家乡更好结合起来,直到接触了酿酒知识后,就决定了今后要从事枸杞酒酿造职业。”对于职业的选择,董建方的理由简单有力。

  虽然满怀理想与情怀,但在现实面前,董建方依然要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

  当时,宁夏的酿酒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发展机遇的,是如何在品牌林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做出特色的巨大挑战。而枸杞酒作为一种小众酒,在知名度和认知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困难重重,但董建方依旧选择坚持梦想。他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断积累技术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成长。从技术员到研发中心副主任,董建方在岁月的更迭中默默前行,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带领一批又一批有梦想的奋斗者不断前行。

  随着技术经验的不断成熟,董建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酿酒师,不仅要为消费者酿出好酒,还要通过技术的改良和升级带动上游产业的变革和完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酿酒师应该为上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董建方说,枸杞酒酿造讲究“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因此对原料品质的把控也是酿酒的重要环节,而所有下游产品体系标准都会对上游甚至是整个产业造成深远影响。

  由酿酒到原料,讲求的是品质和安全;从车间到舌尖,则要求工艺和过程的精益求精。

  酿酒,是时间与工艺的“竞赛”,只有找到两者间最佳的平衡点,才能酿出好酒。董建方的酿酒周期最短的有半年,有些较长的酿造过程甚至要历经数年,一款款佳酿出品的背后,成百上千次总结失败、从头再来的永不言败,也是历经坎坷依旧执着选择热爱的拳拳初心。

  在果酒酿造行业工作多年,董建方在枸杞酒发酵酿造、质控检验、品评鉴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酒体酿造工作中,他注重细节管理,克服了12度酒难以储存,高度数酒体酒精味重、成熟时间长、罐容不足等实际生产困难,积极引导员工攻克技术难关,工作期间共指导生产各类酒体13万余吨。他通过用阳离子交换法解决枸杞酒的沉淀问题,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实践的同时,董建方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9篇,取得发明专利6项,参与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2项。

  在国家即将迈入“十四五”新阶段,董建方的梦想清晰明确。“希望依托中宁枸杞,做出一款让全区、全中国和全世界都认可的枸杞酒。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征服消费者的味蕾。”他说,追逐梦想是自己这些年前行的动力,而现在,自己则拥有了更多的信心。(记者 马 越)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