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项政策措施的鼓励支持下,乡村这片沃土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妇女挥洒能力的舞台,她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主力军,更带动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女性的成长,一批优秀的女性脱颖而出。
牛香玉(右)给村民讲解贷款优惠政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牛香玉 西永固村村民的“自家人”
“老李,转着呢?你给嫂子说一声,她的贴息贷款快下来了。”
“谢谢牛主席啦!这两天风大,我们几个商量着把门前头扫干净,不然评不上‘美丽庭院’媳妇肯定不饶我。”……
村民口中的牛主席,是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西永固村妇联主席牛香玉。在基层妇联扎扎实实工作21年,牛香玉获得过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最美妇代会主任、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谈起这些荣誉,她总是谦虚着,说到一块挂在西永固村不属于她的奖牌时,她却倍感骄傲——今年,西永固村因信誉良好被石嘴山银行授予“信用村”。
“4年来,我们没有一个人拖欠贷款,还都致富了,比如刘素珍,已成为我们妇女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了。”牛香玉说。
5年前,八九亩玉米地收入薄,20只山羊喂不壮,是西永固村村民刘素珍家的基本情况。琢磨着怎样让家境好起来,刘素珍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村上鼓励我们养牛赚钱,我也想跟着干,可是家里没钱,掌柜的也不同意,去银行问贷款,光听懂了让1年就还款,那肯定还不上,我就羞得回来了!”刘素珍回忆起来。
当时,相关政策设置还款周期为1年,但养殖周期需要2年到3年才见收益,村民贷款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不高。牛香玉了解情况后,带领妇联干部一方面大力宣传政策,一方面找有关部门及银行负责人到基层调研,反映情况。最终,牛香玉和村“两委”根据村民实际养殖情况提出将还款周期延长至3年的建议被采纳。
牛香玉给刘素珍一步一步讲解贷款方面的政策、办理手续。很快,12万元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到账,30多头牛陆续进棚。
此后,请专家、找兽医、寻销路……牛香玉“全链条”盯着帮刘素珍解决问题。如今,刘素珍家已养了近百头牛,家庭年纯收入30多万元,提前还清了贷款。
在西永固村,有126名像刘素珍一样的妇女,在牛香玉的帮助下获得贷款,累计贷款金额达960万元,无一笔拖欠还款,同时带动妇女就业超过500人次。
去年10月,正值医保、社保年底缴纳高峰期,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燕子墩乡网点暂停服务。村民大多“玩不转”手机App缴费,牛香玉通过打电话、进村入户、微信群通知等方式,通知村民到村委会,帮助大家缴纳,行动困难的村民直接通过微信转账给视为“自家人”的牛香玉,由她帮助缴费。一个多月时间,牛香玉共帮助500多名村民代缴医保费20多万元。
临近“三八”国际妇女节,牛香玉带领村上60名姐妹组成“乌兰牧骑演出小分队”,通过宁夏民歌“数花”,让党史故事在村民中传唱,让党的好政策、好声音“飞”进百姓心窝里。(记者 王 溦 实习生 汪亚雪)
潘娟娟(右)与婆婆一起为第二天的暖锅准备食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潘娟娟 暖锅里的温暖与幸福
在阴雨连绵的秋季或大雪纷飞的冬天,暖锅中飘香的土豆、爽滑的粉条、鲜香入味的各种肉类,吃上一口回味不绝。隆德县老巷子内,“客满堂”就是一家以暖锅为主打菜品的农家乐。
“以前我和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得知我们村要提升改造为旅游村,我就想着开一家暖锅店。隆德暖锅名声在外,外地人尤其爱吃。”近日,37岁的“客满堂”农家乐老板潘娟娟说。
2017年4月,她申请了5万元农村妇女创业担保贷款,加上自筹资金,对自家院子进行改造装修,办起了农家乐。
万事开头难。起初“客满堂”农家乐客流量并不多,第一年收入只有4万元。潘娟娟是个勤快能干的人,她没有气馁,在顾客用餐后,经常主动征询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对菜品进行改进。
“随着顾客之间口口相传,客源稳中有升,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去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潘娟娟说,她特别感激农村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给予的支持和顾客的认可。
开农家乐之前,潘娟娟看着家里两个孩子,经常为他们的教育发愁。“现在,收入提升了,两个孩子喜欢画画和跆拳道,我毫不犹豫给他们报了兴趣班。”潘娟娟笑着说,今年过完年,家里又买了一辆新车。
飘香四溢的暖锅不仅提高了潘娟娟一家的生活水平,还催开了家庭文明之花。
作为儿媳妇,公公婆婆的生日潘娟娟熟记于心。每到这一天,她都会精心为婆婆准备生日礼物,送上祝福,还会下厨为老人烹制特殊的暖锅和可口的炒菜。平日里一家六口齐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琐事,有时婆婆会唠叨,也会发火。每当这时,我尽量理解老人的心情,从不和老人争辩,等事情过后,再了解老人生气的原因,并给予安慰和劝解。”潘娟娟说。
潘娟娟说,当家里有事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这些年来,正是家庭成员间的高风亮节、大仁大德的做法,使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得到大家称赞。2018年,潘娟娟一家被评为自治区“最美家庭”。
2022年春节期间,隆德县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屋外雪花白,屋内锅子红,潘娟娟一家欢聚一堂,听着鞭炮声,吃着暖锅,商议着新的一年“客满堂”农家乐的发展规划。(记者 杨 杰)
王永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永鲜 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
到了预约的采访日,记者8时开始给王永鲜打电话,直到22时才打通。
“实在不好意思,这会才安生下来。我到新岗位不久,很多工作正在熟悉,又是春耕期,乡亲有事都找我,还都是当紧的事。”电话那头,盐池县医疗保障局局长王永鲜连连表示歉意。
对于记者而言的“少见情况”,却是王永鲜24年基层工作的常态。
1996年,从宁夏林业学校毕业的王永鲜来到盐池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利民社区工作,小小社区里,陌生的家家户户,柴米油盐酱醋茶、喜怒哀乐烦心事都和她有了关系。她耐心细致肯吃苦,入户走访问民情解民忧,用青春热情赢得了百姓信任。在这里,她掌握了基层工作法——到群众中去,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
经过各岗位历练,2013年,王永鲜被任命为盐池县青山乡副乡长。在这里,她的基层工作法同样适用。作为青山乡古峰庄村旧村改造项目的包村领导,大半年的时间“驻扎”在改造现场,从拆旧建新、修泄洪区、建文化广场、实施绿化、争取体育设施,大事小情她要“盯着”做好。当年底,古峰庄村以“美丽村庄”的高标准通过吴忠市验收。
回忆起担任麻黄山乡乡长的经历,王永鲜总记着给村民们算过的一笔“健康账”。
那时的麻黄山,最出名的有两样——滩羊和干旱。沟深坡陡,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地上草长不好,地下苦咸水喝不成。
2000年起,盐池县通过实施生命工程、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项目等,不断加快生态移民、管网延伸改造等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步伐,保障老百姓的饮水安全。
地下水管铺起来,没那么顺利。
村民王某就是坚决反对的——扁担挑窖水,驴车拉水,吃了大半辈子,不也活得好好的,铺水管子要下成本,水费能比自己拉来的便宜?
“王叔,干净水通到家门口,水费便宜了不说,关键咱这苦咸水不好,人容易得病,又要花钱,这划得来吗?”王永鲜三天两头到王某家做工作,终于征得同意。那段时间,王永鲜与水利、民政等部门的同志们一道,上山下乡勘探设计管路,在田间地头协调村民铺设管路。
2017年,麻黄山乡全乡百姓喝上了优质水,由此,农作物、畜牧业品质不断攀升,小杂粮基地、滩羊协会、黑毛猪协会如雨后春笋“生长”起来,乡亲们花在看病就医上的钱骤减了,银行卡里的积蓄翻倍了。
担任盐池县妇联主席后,王永鲜坚持把深入群众当作“基本功”,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妇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当初为没当上林业专技人员遗憾过。但是,我在咱老百姓心田里种了一片林子,结了果子,还能避风雨。”王永鲜说。(记者 王 溦 实习生 关瑶瑶)
谭雪勤(左)指导员工制作手工制品。
谭雪勤 帮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
“一看你这缝的就是单线,要缝双线,不然做出来就成了残次品,返工可麻烦了。”近日,在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手工车间里,61岁的谭雪勤正在检查员工做的手工艺品。谭雪勤负责的“乔师傅手工皮艺”车间和“勤玉梅手工制作合作社”车间里,有20几名村里的妇女常年在这里上班,年纪最大的71岁。谭雪勤拿起桌上的一个小挂件说,她认得出每个员工的针脚。
广荣村是2014年从西吉县搬迁于此的生态移民村,户籍人口5000多人,因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有300余人。为解决留守妇女务工难题,广荣村申请扶贫资金建了一个120平方米的手工车间。目前,车间入驻有5家企业,以皮艺、保健枕、手工编织等为主建立手工产品生产、加工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定向型、订单式技能培训,带动近60名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
谭雪勤说,刚搬到这里的时候,由于没有就业技能,年纪又稍大,她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17年9月,村里建起了12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她主动参加车间里的各种培训,绣花、皮艺制作、瓦楞纸制作,因为做事认真又肯钻研,她很快成为车间里的骨干。
谭雪勤知道,村里的很多妇女和老人都有绣花的手艺。2019年4月,她带头成立勤玉梅手工合作社,带着村里33名因照顾家庭出不了远门的留守妇女和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做手工制品,解决她们居家就业的问题。“刚开始非常困难,一个月只能给她们发100多元的工资,但大家毫无怨言。万事开头难,有了工作和手艺,生活就有希望。”谭雪勤一边指导姐妹们做手工保健枕,一边在皮衣车间做“皮匠”,从来没有懈怠过。“无论挣钱多少,我们凭自己的双手得到别人的认可,那就是光荣的。”她说。
2018年,谭雪勤被评为广荣村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她多次在银川市“巧手创业、创意无限”手工制衣大赛、贺兰县“中国巧匠之星”手工制作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获奖。除了术业有专攻,谭雪勤还热心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她带着家人一起做志愿者,并自费制作送出1500多个中药香囊袋。“中医院要给我原料钱时,我多次拒绝。防疫是全社会的事,大家都要出点力。”谭雪勤说。(记者 张 辉 文/图)
李金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金芳 激扬巾帼志 一起向未来
创业40余年来,她深耕冷冻食品行业,巾帼不让须眉,带领企业成为行业翘楚,成就了一家专注于生产管理、员工关怀、社会公益的好企业。她就是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中卫市金帝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金芳。
李金芳1963年出生于山西,后移居内蒙古。初中毕业后她跟随父母学做生意,跑过运输、摆过地摊、修过钟表。1981年,年仅18岁的李金芳用东拼西凑的几千元购置了一台冰棍机,走上自产自销的创业之路。1991年,她和家人一起从内蒙古来到中卫,并租用原中卫县西关食品厂旧址,建立了金凤雪糕厂。厂子是建起来了,却面临着设备不完善、技术落后、资金紧缺等诸多困难。屋漏偏逢连阴雨,李金芳的父亲在企业还未走上正轨时不幸去世,坚强的她只能一肩挑起厂子管理和经营的重担。
由于没有足够的周转资金,更没有多余的钱雇更多的员工,她独自去南方进原料、跑天津学技术、到周边省区开拓市场。同时,她白天送货搞运输,夜间进车间抓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金凤雪糕厂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产品的销售量日益上升。
2010年,在中卫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金芳又向政府申请了75亩的用地,投资6000万元在宁夏红科技园兴建了中卫市金帝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家专业从事速冻保鲜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冷冻食品加工企业。多年来,本着“爱心赋食品,食品如人品”的理念,金帝公司生产的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李金芳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她先后帮助、带动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200余人实现再就业,为希望工程、灾区群众等累计捐款100万多元。同时,在李金芳牵头组织下成立的宁夏中卫市女职工创业沙龙,已成为本土女企业家、女性创业者的“娘家”和创新发展舞台。(记者 杨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