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银川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做听力康复训练。
专家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互联网远程会议中心,查看阅海万家F社区医生上传的患者睡听情况。
韩德民院士(中)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夫会诊。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约20%人口有听力损失,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也显示,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3月,伴随着“世界听力日”和“世界睡眠日”,人们的睡眠质量、听力状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近日,银川市启动2024年民生“十心”实事之一——“睡得好,听得见”项目。该项目将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部分肥胖、打鼾患者进行睡眠监测,对筛查出的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同时遴选部分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听力筛查,并对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伴言语交流障碍者给予短期助听 器功能补偿干预。
作为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核心城市,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深维度探索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将健康融入城市,让健康更有“医”靠,为百姓托起“健康梦”。
阅海万家F社区居民 在家门口就能筛查睡眠、听力问题
近日,银川阅海万家F社区居民麦培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归还睡眠呼吸监测仪。
“晚上睡下,心里难受得慌,总是憋醒,连续熬几天,才能睡着两三天,之后又继续睡不着,总是这么循环,这种状况大概持续半年时间。”麦培霞自认为上年纪了睡眠少,也不想麻烦子女,就一直拖着没去医院治疗。
3月初,社区群里发了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监测睡眠的通知,麦培霞第一时间预约该项服务。她在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到了一台睡眠呼吸监测仪,经过晚上8个小时的监测,她才知道自己睡不好是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监测仪操作很方便,内有4个贴片模块,贴在额头、鼻子下方、心脏、腹部即可还原真实睡眠状态,采集和记录用户睡眠时的生理参数,等第二天睡起来,监测结束,将模块归位,监测仪在算法支持下,能提供精准的睡眠监测数据。”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霞介绍,整个监测过程包含睡眠结构、呼吸、胸膜运动、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麦培霞的睡眠监测报告涵盖入睡和起床时间、睡眠质量指标、发作性睡病指标、睡眠呼吸指标、睡眠血氧指标以及睡眠心率指标,并提醒她多侧卧位睡,加强运动,减轻体重,必要时佩戴家用呼吸机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进行治疗。”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互联网远程会议中心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麦培霞的睡眠监测报告,当班医生给出的建议是让麦培霞及时去上级专科医院给予对症处理,改善症状。
“最近几个月起床后老是耳鸣,特别是左耳,用手按住,停一会儿,再松开会缓解一下,感觉不太严重就没去医院检查,现在社区正好有筛查设备,就赶紧来查一查。”阅海万家F社区居民李玉说。
他坐进声舱,在医生的指导下戴好耳机,关上舱门,开始听力检测。声舱旁边的电脑上,根据受测者的声音强度和频率,缓缓生成听力图,20分钟后,李玉分别完成左右耳的测试。他扫描声舱外的二维码,进入“e键华康”小程序,看到了AI智能分析得出的听力筛查结果:右侧感音神经性聋(高频下降型,轻度);左侧感音神经性聋(高频下降型,中度)。而他的听力图也实时上传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互联网远程会议中心,“左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中度,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可能跟不良生活习惯、药物、突发性耳聋等有关,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当班医生结合李玉的听力图得出与电脑分析几乎一致的结果,最终给出尽量避免噪音环境,到专科医院就诊的建议。
看到AI诊断和医生的建议,李玉表示会尽快到上级专科医院进一步诊疗。
13家基层医疗机构 将设立数字睡眠健康和AI助听服务站
睡眠障碍会直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听力障碍也是在老龄化社会与电子噪音增多环境下格外突出的问题,均具有患病人群多、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疾病诊治较难较贵的特点,作为重大“源头性疾病”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切实缓解以上问题,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呼吸、精神等方面的健康问题,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银川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睡得好,听得见”项目纳入民生“十心”实事之一加以推进。
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睡眠监测和听力筛查,正是银川市近日启动的这项民生项目。那么,该项目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呢?
银川市卫生健康党工委书记叶丹介绍,通过实施该项目,将逐步摸清全市睡眠障碍和听力障碍的发病和诊疗干预情况,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先进技术,增强医疗机构学科能力和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最终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科学管理、全民参与的“大众医疗健康管理服务”银川模式,在全国打造一个疾病数字化诊疗与数字化管理标杆,探索成为全国睡眠与听觉疾病的数字管理中心。
该项目由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实施,依托医院数字睡眠健康中心和AI助听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数字化睡眠监测服务,帮助患者寻找影响睡眠的问题并得到彻底解决。3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出席该项目启动仪式,并代表中国医促会向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捐赠了“睡得好 听得见”项目设施设备,助推项目高效落实,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下一步,银川市将在全市范围内确定13家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数字睡眠健康和AI助听服务站,采取标准化技术操作流程,筛查睡眠障碍和听力减退人群。
相关链接
“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 让市民就医越来越方便
“真正有效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就是帮助人们提前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听力障碍和睡眠问题,很多人容易忽视,现在我们社区能做到早期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是需要进一步诊疗,还是就地在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上级医疗机构的建议给予相应的治疗,其实就是为了分级诊疗,畅通医联体内的绿色就诊通道。”李霞对此感触颇深,近几年银川通过“互联网+医疗”真正实施了分级诊疗,居民现在就医越来越方便,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
与此同时,银川市还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公益性、开放性的处方审核流转中心,云化药师资源,倒逼医药分离,降低药价。不仅要建设“药品流通服务云平台”,实现药品从供应端到医院端,再到患者端的全流程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还需整合服务资源,打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市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实现基卫公卫信息、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互联互通,为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培土筑基,为新产品开发营造开放包容的“试验田”。
传统的面对面问诊模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建立,借助远程问诊平台建设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