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公安局豫海派出所辅警在新华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记者 马忠 摄
暑期本是青少年休息调整、接触社会的宝贵时间,然而,高温天气叠加假期空闲,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卧室和客厅变成“避暑安全屋”,一部手机就是全部世界。
记者走访多位学生及家长发现,从小学生到高考生,日均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超过6个小时的比比皆是,部分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长甚至超过10个小时。家长不仅苦于“没时间管”“管不住”,更为孩子过度沉迷电子产品带来的视力下滑、注意力分散及心理隐患而忧心。如何将孩子从屏幕前“拉”回来,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机不离手”的假期
7月26日,暑假已过两周,午后炽热的太阳烤着大地。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小耿(化名)正蜷缩在客厅的沙发里,双手拇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游戏里接连不断的音效让他时不时发出一阵兴奋的欢呼声,而近在咫尺的茶几上,摊开的暑假作业始终没有动过一笔。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晚上抱着手机睡,一天下来,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都在看手机。”父亲耿迪语气中透着无奈。这个暑假,父子俩为手机使用问题频繁爆发争吵。据他回忆,儿子拥有自己的手机才短短一年,注意力不集中、粗心、易怒的症状便逐渐增多,他将之归咎为长时间玩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住兴庆区满春家园的学生小张(化名)刚参加完高考,最近,新购买的电子产品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高考结束了,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玩手机、平板电脑就是我放松的主要方式。”小张坦率承认,他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没有刻意计算过,但肯定超过6个小时,“反正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刷短视频和同学聊天,偶尔自学一会儿剪辑、编程等。”沉浸其中时,时间仿佛被加速,小张觉得一天过得特别快。
记者走访银川市多所学校发现,像小耿和小张这样“机不离手”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大部分受访者的日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都在6个小时以上,部分格外沉迷其中的青少年,使用时长甚至超过10个小时。
小张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面天气太热了,出去一会儿就一身汗,还不如在家吹着空调玩手机舒服。除了偶尔和同学们出去吃饭、打球,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家玩手机。” 他强调,与朋友联机打游戏也是一种“隔空相聚”。更重要的是,“手机里的世界丰富多彩,能充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
面对孩子在假期中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问题,家长们普遍感到头疼,“没时间”是大部分父母道出的核心难点。暑假时间长,青少年有大量的空闲等待消磨,而家长却仍需要早出晚归,一旦出门上班,孩子往往立刻拿起手机。七年级学生李自明(化名)的家长就曾尝试过带着孩子的手机出门上班,结果发现孩子竟出门找同学租手机。“当时真是气笑了。”这位家长无奈地说,“孩子为了能玩手机,脑筋转得比什么时候都快,心思全用在这上面了,家长有心管也管不住。”
身心伤害不可不防
“即使每年都在加大宣传力度,近视发病率仍在不停上升。对于学龄期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速度都非常快。”8月1日,银川市明慈眼科医院副院长杨学虎告诉记者,沉重的学习负担、过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以及稀缺的户外活动,是导致青少年视力受损的三大关键因素。
2023年12月初,杨学虎便接诊过一个典型病例。10岁男孩乐乐(化名)初次就诊时,近视度数为170多度。然而,仅仅3个月后,他又看不清了——经过复查,乐乐的度数竟飙升了100度。究其原因,竟是假期天寒,家里大人不想出门,乐乐便天天“宅”在家看电视和平板电脑。“冬天青少年近视上升率往往更高,根源就在于出门活动少、在家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杨学虎解释道。他特别指出家长在视力防护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即轻视阳光的重要作用。“一些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更希望孩子能安心读书,减少外出,即使运动也尽量选择室内场馆。其实,接触自然光线,尤其是户外阳光,对近视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益处,青少年还是应该多走向户外,接触自然。”
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不仅对孩子的视力健康造成威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这一层面,并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耿迪发现,儿子小耿在流行手游《王者荣耀》中的“段位”极高。出于好奇,他有时会坐在旁边试图搞懂儿子究竟在玩什么。“手机屏幕里眼花缭乱,角色形象设计奇怪,动得特别快,还有各种技能光效,根本看不懂。”耿迪坦言。但他知道儿子在这款游戏中水平很高,“游戏是随机匹配队友的,可以实时语音交流。有时能听到匹配到的成年玩家叫他‘大佬’‘小孩哥’,一个劲儿地夸他很厉害。”耿迪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在虚拟世界中轻易获得的来自“同伴”的高度认可和赞美,可能就是儿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宁夏坤木心家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撖璐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青少年沉迷电子世界,往往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应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目前市场上广泛流行的虚拟娱乐产品,都能精准地击中青少年内心的某种需求。”他进一步阐释了青少年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主要关注点会从获得老师、家长等权威的认同,转向获得同伴、小圈子的认同;从服从权威,转变为积极探索自我认同。这使得他们的心思变得格外敏感。在生理层面,青少年大脑内部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尚未发育成熟,权衡长远利弊的能力弱于成年人,因此他们特别容易被新奇、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吸引,却不太能够清晰区分长远的利益和潜在的风险。
“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双重作用下,青少年阶段本就是心理疾病、精神问题的高发期。”撖璐强调,家长在应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情况时,不应该仅仅针对爱刷短视频、爱玩游戏这些表象下猛药,更要真正理解孩子沉迷背后的动机,尝试从现实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找到替代性的、健康的满足感来源。
一“机”之外天地阔
对于如何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家长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利用相对自由的假期参加一些兴趣班,培养一技之长,如音乐、绘画或编程;有的家长则计划带孩子出去旅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家长们的核心诉求是一致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好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和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
而要让青少年放下电子产品后也能安心成长,无疑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解决家长“看护难”,今年暑假,银川市各社区积极整合资源,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金凤区世悦社区在海茂壹号院中轴广场举办沉浸式国防教育军训体验课,吸引60余名青少年参与;紫阳社区则开设公益绘画班,由专业老师授课,孩子们学习从线条勾勒到色彩搭配的技巧,感受创作乐趣。各社区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艺术、体育等兴趣班从“填鸭式”转向“体验式”,助力青少年以更舒展的姿态拥抱世界。
针对暑期青少年“触网”高峰,同心县则创新推出“警格+网格”双联动模式。反诈宣传不再局限于发传单,而是融入短视频、微信群、线下剧场等多元场景。民警联合本地网红打造《同心警事》反诈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10万次;418个微信群覆盖3.2万居民,形成“指尖反诈联盟”。
12岁学生马浩然(化名)的暑假和许多孩子一样——高温天气不愿出门,整天抱着平板电脑刷短视频,晚上和同学联机打游戏,引发父母的强烈担忧。“最吓人的是那次‘免费领装备’骗局。”马浩然的妈妈王女士回忆,孩子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广告,填写了家庭住址和家长手机号,还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结果,装备没领到,爸爸的手机却收到了几笔不明扣款。事后才发现,孩子误点了付费链接,泄露了家庭信息。这次经历让全家惊出一身冷汗,王女士赶紧修改了所有支付密码。
今年暑假,马浩然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同心县阳光城市花园A区,参与了一场“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的反诈宣传,回家后,他的变化让家长惊喜不已:“孩子不再整天抱着平板电脑,而是每天盼着去社区参加活动,结交新朋友,甚至还会监督家长,‘发朋友圈不能露出自家门牌号!’”王女士笑着说。
“近年来,辖区内青少年电诈案件显著下降,电诈万人发案数连续三年保持全区最低。”同心县公安局反诈中心负责人表示,“从娃娃抓起”的反诈行动,不仅让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走向户外,更让家庭防骗意识整体提升。今年暑假,反诈课堂搬进了更多社区,全面筑牢暑期安全防护堤。
平衡青少年屏幕内外的时间,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合力行动,理解、支持与引导必不可少。当家长尝试用陪伴替代电子游戏,社区推出故事会、绘画班、国防体验课,为青少年创造放下手机也能获得快乐与成就感的真实空间,孩子便能发觉现实世界的精彩,体验一“机”之外的广阔天地。(记者 王雨婷 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