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秋雷一响 花粉“狂飙”
雷暴天如何预防“呼吸刺客”
2025-09-16 08:27:58   
2025-09-16 08:27:58    来源:新消息报

工人们在银川凤凰公园内清除蒿草。

在宁夏人民医院儿科,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治。

  9月11日14时许,银川市晴空骤暗,狂风卷着落叶横冲直撞。原本以为只是酝酿着一场普通的雷阵雨,却意外触发了凶猛的“雷暴哮喘”!

  当日,银川多家医院急诊科迎来了一批特殊患者:他们中,很多人此前从未经历过哮喘发作,却在雨后短时间内出现了呼吸急促、剧烈咳嗽、胸闷窒息等症状,被紧急送医。

  谁也没想到,引发这一切的,并不是雷阵雨本身,而是雨后悄悄飘进每个人呼吸道的蒿草花粉,它像一个顽童,早已埋伏在银川周边的田野里,只等一场雷暴点燃这场“花粉炸弹”……

  医院涌入千名哮喘患者

  竟是雷暴惹的祸?

  “就像有人用湿布紧紧勒住了我的脖子。”11日晚,李明在朋友圈写道。这位仅有轻微花粉过敏史的年轻人,在雷雨过后不到半小时,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窒息般的痛苦发作:控制不住地剧烈咳嗽,喘不上气。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宁夏人民医院,因急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就诊的患者,3个多小时突破千人,创历史纪录。

  众多就诊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李明一样,此前从未被诊断过哮喘。

  “当时我们刚打完篮球,大家还开玩笑说雷雨过后空气更清新了,突然就看到他跪在地上,双手撑地剧烈咳嗽,脸色发白,呼吸时发出可怕的哨音。”一名大学生说,“我们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赶紧叫了救护车,把同学送到宁夏人民医院西夏分院就医。”

  当日18时许,宁夏人民医院本部院区急诊科人满为患,候诊人群中,有不少人从未确诊过哮喘。该院紧急开设了9个诊室应对就诊高峰,所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全部下沉一线,支援急诊科、儿科和呼吸科。“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该院副院长赵瑞宁表示。

  “雷阵雨还没结束,就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每次吸气都很困难,甚至说不出话,更可怕的是,这种窒息感来得毫无征兆。”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做雾化的沈女士苦笑着说。

  面对激增的患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急诊科、儿科急诊加强预检分诊,快速分流患者;紧急腾出60余张床位与吸氧椅,确保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雷暴“劈裂”花粉钻入气道

  易感人群咋自救?

  什么是雷暴哮喘?发生雷暴哮喘后应该怎么办?宁夏人民医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周玮对此作出了解答。

  “当高浓度花粉与强雷暴两条曲线在时空上重叠,就容易诱发雷暴哮喘。”周玮介绍,八九月份,宁夏的蒿草进入“黄金花期”。蒿草花粉原本人畜无害,直径20微米,只能在人体大气道内引发喷嚏、流涕,即人们常见的“秋季花粉症”。可一旦遇上雷暴天气,湿热上升气流把花粉卷到两三千米的高空,水汽令其膨胀、碎裂,再被冷空气“拍”回地面,直径变为0.5微米至5微米,恰好能钻进小气道,引发急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周玮介绍,雷暴哮喘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有明确过敏史的人,患有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另一类是潜在过敏体质者,平时可能无明显过敏症状,但突然大量接触过敏原后也会发作。

  雷暴哮喘的典型症状,最初表现为胸闷、气短,严重的会干咳、喘息,呼吸产生哮鸣音,最严重时则会产生大气道痉挛闭塞,导致急性胸挛,危及生命。

  周玮建议,易感人群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减少外出活动,尽量待在室内并关好窗户。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减少过敏原吸入,回家后及时清洗鼻子和面部,去除可能附着的过敏原。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家中应常备相应治疗药物。一旦发作,可加量使用药物缓解症状;若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救助。

  “随着环境绿化和雨水增多,雷暴哮喘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周玮呼吁,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强花粉浓度监测,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及时做好防护。

  “目前,我们正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提取宁夏地区蒿草花粉的过敏原,并计划将其制成脱敏制剂。通过逐渐增加患者接触过敏原浓度的方式,让其产生耐受性,从根本上解决过敏问题。”周玮透露,科研团队正争分夺秒推进临床试验,力争让这项惠及百万过敏人群的医疗成果早日落地。

  银川城区“地毯式”清理蒿草

  如何避免“死灰复燃”?

  今年入夏以来,充沛的雨水让野生蒿草在银川城区迅速蔓延,因花粉过敏引发鼻炎、哮喘的患者激增,市民投诉量陡增。银川市迅速响应,由园林、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打响了一场全民“蒿草阻击战”。

  9月10日下午,在银川凤凰公园西侧绿地,园林工人顶着烈日作业,伴随着割灌机的轰鸣声,一株株蒿草被连根清除。

  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汪洋戴着口罩和墨镜作业,但眼睛还是因花粉刺激泛红流泪。“这一片靠近阅海湖绿道,来此锻炼的市民很多,为了大家的健康,我们今年已经组织了4轮杂草清理。”汪洋介绍,目前主要采取机械割除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成片的蒿草进行彻底清除。清理后的蒿草将被统一收集,通过焚烧、填埋或转作饲料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运输过程中也严格密封,防止花粉和种子扩散。

  “我们不是要消灭蒿草,而是要把它从市民家门口请出去。”银川市园林绿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蒿草作为本土先锋植物,在防风固沙、生态恢复方面有显著生态价值,但在城市建成区内,其公共卫生风险已远超生态效益。

  8月28日,银川市下发《关于开展建成区内绿地野生蒿草集中治理的通知》,局属各绿化养护单位、辖区自然资源局迅速响应,对公园、绿地、林带、广场、绿化带等区域进行全面摸排。截至9月5日,全市共排查出野生蒿草密集生长区域约170亩,累计出动人员超千人次,动用割灌机、工程车等大型机械百余台次,采取“前割后推、连根拔除”的方式,对蒿草实施“地毯式”清理。

  “我们坚持‘发现一处、清理一处、清零一处’的原则,对清理下来的蒿草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所有蒿草均被密封运输至植物垃圾处理场,进行焚烧或填埋,部分由养殖户拉走用作饲料,全程严防花粉扩散。

  尽管首轮治理成效显著,但蒿草治理并非“一拔了之”。蒿草种子轻如尘埃,可随风、随人、随车跨区域传播,极易“死灰复燃”。加之银川城区土地权属复杂,部分裸露地、待建地、企业用地等存在管理真空,成为蒿草的“避风港”。

  “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银川市园林部门负责人坦言,蒿草治理难在“除根”——不仅植物本身难以彻底清除,更涉及生态管理、城市治理、公众认知等多重维度。下一步,银川将探索建立“动态清零”机制,推动裸露地临时绿化,优先治理人口密集区,逐步实现从“集中清”向“常态治”转变,防患于未然。(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