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沙湖已成鸟的天堂。
优雅的黑天鹅引来许多游客。
尚在“襁褓”中的幼鸟。
这就是鸟界“二哈”白鹈鹕。
“沙湖原先有鸟类13目30科135种,现在增加到17目44科200种,最多时达到150万只。”作为农垦三代,在沙湖工作13年的高娜说起沙湖这些年的变化,尤其是“鸟类王国”不断“增员”,自豪感油然而生。
“你看,白鹭,那边还有苍鹭!”“这边,黑水鸡和骨顶鸡,那两只是鸳鸯!”……沿着湖东湿地行进,高娜一边讲解一边指着路两侧湿地里的鸟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鸟儿随时随处可见,而且自打沙湖景区每年都开展‘破冰之旅’,好多鸟儿冬天不再南迁,成为沙湖的‘永久居民’。”
曾经水质恶化,鸟儿都变少了
高娜忘不了2016年前后,沙湖水质趋向恶化,甚至一度达到劣Ⅴ类。
那时候,担任讲解员的高娜最怕给游客讲沙湖的鸟儿,因为一旦说“沙湖是鸟儿的天堂”,总会有游客问:“鸟儿呢?”
夏天还能“蒙混过关”,高娜含糊其词:“因为芦苇长高了,鸟儿都藏在里面。”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鸟儿变少了,快艇驶过湖水甚至变成褐色,很明显,环境和水质在变差。
2016年年底,宁夏农垦集团吹响沙湖水质治理攻坚战的冲锋号,将“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水体置换、污水外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作为治理的方针,并迅速付诸行动:外部隔离,杜绝周边污水、废水、农田退水渗入沙湖;分两期实施湖水内部循环工程,湖水经循环泵站提升到氧化塘,经过三级氧化、净化后再次入湖,有效净化湖水;抽排受污染湖水,补充黄河水,改善水质;对沙湖南、北岸污水处理厂实施迁建和提标改造;关停沙湖垃圾填埋场,清理生活垃圾,封闭进出通道,彻底清理沙湖潜在污染源。陆续种植芦苇4000余亩,以芦苇种植代替生物浮岛,美化净化水体,用生物措施消减总氮、总磷和COD等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好不好,鹭鸟家族来鉴定
鹭鸟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被誉为鸟类中的“生态环境鉴定师”,白鹭更是被称为水质与大气的监测家、环境的测评师。
沿着湖东湿地前行,湛蓝色的湖面上,摇曳的芦苇丛中,一只只白鹭、苍鹭扇动着健硕的羽翼,时而掠水低飞,时而交颈嬉戏。
“我刚到沙湖工作时,根本没见过白鹭、大白鹭、小白鹭这些鸟儿。”如今,沙湖的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鱼儿和鸟儿一年比一年多。
苍鹭、池鹭、夜鹭、草鹭、白鹭、大白鹭……这些鸟分区筑巢,各有各的领地,互不侵犯,每年4月到6月,群鸟集翔是沙湖最美最壮观的风景。白鹭因姿态优美,全身羽毛雪白,外号“风漂公子”,在繁殖期羽毛根根可数,摄影师纷纷“慕名而来”。
成群结队的骨顶鸡和黑水鸡,也格外吸引眼球。
鸡头鸡身的样子,却长着一双叶状半蹼的爪子,它们在芦苇丛中搭建浮巢,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这是黑水鸡,被誉为最傲娇的鸟,因为全身羽毛只有3种颜色:黑白灰,永不过时的经典色,似乎它们对自己的“颜值”“穿搭”很满意,有时会屁股朝天,一副傲娇的样子。
骨顶鸡被誉为最会游泳的鸡,也是最不喜欢搬家的鸟。随着这几年沙湖的生态和水质越来越好,冬天又有“破冰行动”,它们不再迁徙,成为永久居民。以前只有4月到11月才能看到,现在冬天也能见到它们的倩影。
突然,有无人机升空,本以为可以“惊起一滩鸥鹭”,没想到黑水鸡和骨顶鸡岿然不动,完全无视“入侵者”。
“哈哈哈,这些鸟儿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不光是无人机,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和游客,它们天天见,这些‘常住居民’根本不稀奇。”高娜笑着说。
“鸟的天堂”重现,鸟的故事讲不完
沿着湖东湿地的游步道,经过月亮岛、七彩鹊桥、荷花苑、龙腾鱼跃、飞鸟奇幻馆和萌宠乐园,来到令人向往的天鹅岛。
数只身形优雅的黑天鹅,长长的脖颈弯曲成美丽的弧度,用红色的喙与岸边游人戏耍。不远处,几只白天鹅从容地在水中游弋。天鹅周围,白鹭、鸿雁、绿头鸭等也都悠然自得。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一个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
“你看,那里居然有一对鴄鹈[pǐ tí]。”高娜似乎有些惊讶,“一般情况下,鴄鹈只有在4月到6月繁殖期时才一对一对出现,小鴄鹈出生后,父母就各奔东西,一般见到它们时都是单只。”
高娜说,鴄鹈恋爱时会在水中面对面跳舞,如果感觉“情投意合”,它们就会钻入水中,衔取一棵水草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对方,如果不合拍,它们会继续寻找下一位伴侣。白鹭在谈情说爱的时候也会在空中跳舞,上下翩跹,交颈缠绵。天鹅自不必说,它们恋爱时,长长的脖子会组成一个心形,被誉为爱情的象征。
被称为“沙湖鸟类小百度”的高娜,说起鸟儿的特征、生活习性、恋爱生活滔滔不绝。
鴄鹈、白鹭、天鹅这些鸟儿对爱情比较忠贞,但也有特别“花心”的鸟儿。比如大家熟知的鸳鸯,它们和伴侣出行时,如果发现另外一只鸳鸯比自己的伴侣漂亮,就会抛弃“旧爱”寻“新欢”,所以鸳鸯被冠名为爱情骗子,被称为“花心鸟”。而绿头鸭是“一夫多妻制”。
“你看在水中小岛上站着的3只体形硕大的鸟,就是被称为鸟界‘二哈’的白鹈鹕[tí hú]。”白鹈鹕为亚成体,羽毛并非纯白色,稍微带点褐色,是鹈鹕科鹈鹕属的大型水禽。它们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嘴长而粗直,嘴下有一橙黄色皮囊。白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俯冲而下,用嘴将食物瞬间捕获,“用‘收入囊中’这个词形容白鹈鹕捕食实在太恰当不过了。”
白鹈鹕为什么被称作“二哈”呢?因为它对自己的嘴非常自信,自信到“它认为可以吞下整个地球”。不信你可以走到它面前,它一定会张开嘴量一量你的头,如果认为可以吞下,就会朝你下嘴,“它用嘴量一切的样子超级呆萌,像极了狗中哈士奇,所以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
每年5月份的时候,湖东湿地黄鹡鸰[jí líng]和黄头鹡鸰特别多,它们成群结队在空中飞舞,虽然羽毛颜色比较鲜艳,但因为体形较小,飞行速度又特别快,游客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个亮点上下翻飞,根本看不清它们的长相。
你见过黑色的柳树吗?若没见过,那你一定要在10月份来一趟湖东湿地。高娜说,每年这个时候,野生的鸬鹚会站满路两侧的柳树,看上去黑压压一片,而柳树下面和湿地游步道两侧,会被鸬鹚的白色粪便积满,极为壮观。
每年10月,大量的红嘴鸥也会在沙湖停留,因为在繁殖期,它背上的一层羽毛会变成黑色,被称为“披着黑色婚纱的鸟”,它们在七彩鹊桥等地歇息,还会围绕快艇和游船跟游客一路同行。
记者手记
2019年,沙湖首次发现被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列为稀有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玉带海雕;2021年,拍鸟爱好者幸运地拍摄到了17只极危黑鹳,这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国鸟”,在全国仅有约1000只;今年4月,“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和卷羽鹈鹕现身沙湖……
鸟类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晴雨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沙湖,已成为众多珍稀鸟类栖息和繁殖的乐园。
沙湖景区配合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智能景区系统,生态保护系统,最大限度维护沙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打击野生动物偷盗行为,确保野生候鸟栖息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候鸟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多年来,以苍鹭、鸬鹚、赤嘴潜鸭、红嘴鸥、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为代表的大批水鸟成为沙湖的常客,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玉带海雕、黑鹳等濒危物种也时常在沙湖亮相。
沙湖的“成长”,让我们相信,一叶芦苇的种子可以变成绿洲,贺兰山边的塞外荒原也可以柔美如三月的江南。
荷花正艳,苇花金黄,鱼翔浅底,群鸟翩飞……夏末秋初的沙湖,金沙、碧水、芦苇、远山组成胜似江南的诗画美景,让游客陶醉其中,也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记者 张雪梅)